“男德班”難以“圈養(yǎng)”出好男人
“女德班”的熱絡與“男德班”的遇冷,恰恰反映出當前在男女平權方面,仍然存在著道德和認知上的“壓差”,也仍然反映出當前社會,特別是男性對“男德”以及“男德班”在認知上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是歧視。假如把社會對男性的教育、培養(yǎng)比作一所大學校,正統(tǒng)教育比作系列教育,“男德班”的出現(xiàn),充其量也只是一次課外輔導課,難以圈養(yǎng)出好男人、好伴侶、好父親,更不用說對男女平權秩序的建構了。
最近看了一則電視公益廣告,廣告的大致內容是:夫妻雙方多次坐在餐桌前對菜肴咸淡問題進行對話。男方剛開始質詢時的盛氣凌人,與女方的低三下四承諾改正形成了鮮明對比。緊接著畫面一轉,女方突然變成了“大俠”,男方則唯唯諾諾起來,旁邊則附上了《婦女權益保護法》。這雖然僅是一個小小的廣告,卻從一個方面反映出,男女平權的建構,最終兜底的仍然是法律的有效施行。
當然,不能否認,男女平權秩序的建立,離不開也必然需要各種主體在宣傳教育上的持續(xù)投入。從中小學教育到大學教育,再到成年時進入社會后的社會大染缸式的磨合與培養(yǎng),這些教育或系統(tǒng)或零碎,都在傳遞著不同角度的男女權利的關系。
回過頭來看,“男德班”的推出,其初衷顯然是不容否認的,在于引導社會,特別是男性對女權的重視,既不偏向女權主義,也不獨樹大男子主義,而是男女平權關系的建構。而其在實際招攬學員方面,卻遭遇了罕見的尷尬,只有2名男性應征參與志愿活動,這樣的尷尬出現(xiàn),除了“男德”這樣字眼的束縛,恐怕還在于,這樣短期的培訓、“死板”的形式到底會起到多大作用,仍然未能讓男性收到肯定答復,這恐怕也是“男德班”遇冷的一個原因。在社會越來越開放,教育形式多樣化的今天,“男德”的樹立,恐怕難以讓“男德班”來支撐一下。
在“男德班”課程臨近結業(yè),有記者問是否還會有下一期時,負責人方剛搖搖頭。這樣的事實再次告訴社會,“男德”教育向來不是很多,不明確也不系統(tǒng),仍然需要加強,但未必要向“男德班”這樣的形式來培養(yǎng)。倘若依然局限于“男德班”式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充其量只是“話劇式”的“半成品好男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