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的新生吳比今年是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中秋臨近,面對漸漸圓起來的月亮,他竟有一些不知所措。吳比決定在中秋夜背上相機,去西山拍攝今年的中秋月,紀念這第一個離家的秋天。
和無數(shù)離鄉(xiāng)的游子一樣,佳節(jié)之時難免感懷和思鄉(xiāng)。舉頭望明月,他鄉(xiāng)的月光是否和家鄉(xiāng)的一樣清亮柔和?也許,月映人心,正是中秋情懷的最大寫照。
月是今年明
吳比想要去拍攝的,是今年中秋獨有的景致。因為今年中秋恰好是“超級月亮”出現(xiàn)之際,據(jù)說月亮的大小和亮度都要比往常超出10%以上。這一特殊的天文現(xiàn)象,讓這個中秋增添了一番情趣。
中秋節(jié)從產生之始,就是一個關于月亮的節(jié)日。在傳統(tǒng)文化中,月亮和太陽一樣,這兩個交替出現(xiàn)的天體成為了先民崇拜的對象。月亮在陰陽理論中,象征著陰。所以在古代神話中,月神往往是女性。中國最早的神話著述《山海經(jīng)》記載,西王母居住于玉山和昆侖,此二山皆為月精所住。在漢代畫像磚中,也有西王母居于月亮一方,以蟾蜍作陪,和日神東王公相會的情節(jié)。而我們熟悉的嫦娥,原型則是《山海經(jīng)》中的帝嚳之妃常羲。到漢代這個故事逐漸演化,《淮南子》載:“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奠定了今天嫦娥奔月故事的基礎。
除了神話故事,中國人對月亮的祭祀活動同樣開展很早。先秦時期,《國語》便記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統(tǒng)治者在春分祭祀太陽,在秋分祭祀月亮,以此來取得教化民眾的效果。到隋唐之時,祭月的傳統(tǒng)漸漸從秋分移到了中秋日。由于中秋天氣干燥,空氣潔凈,圓月顯得格外明亮,是日祭月,強化了祖先們對月的崇拜。與此同時,祭祀活動逐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堕_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在中秋夜與楊貴妃在太液池憑欄望月,說明當時中秋賞月已經(jīng)成為風俗。
由于月亮在傳統(tǒng)文化中主陰,同時月的盈虧周期與女性生理周期相似,所以漸漸地,月亮承擔了人們的生殖崇拜功能。而中秋祭月,也包含了求子、求姻緣的文化內涵。傳說八月十五,不孕的婦女可以在月亮當空時,在庭院中沐浴月光,便能得子,這便是“照月得子”的習俗。在我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苗族有“中秋跳月”的習俗,仫佬族的中秋為“后生節(jié)”,侗族在農歷八月十五或十六,有“趕坪節(jié)”。這一天,青年男女匯聚一堂,對歌跳舞,有中意者便可以結成情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