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群眾”咋令“反腐朝陽”
群眾反腐一直是備受關注的問題。反腐不是紀檢監(jiān)察部門的“私事”,也不是黨和國家的“家事”,反腐應該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監(jiān)督的“天下事”。正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所指出的,“依靠群眾的支持和參與,堅決遏制腐敗現(xiàn)象。”人民群眾是腐敗的最大受害者,也是反腐敗的生力軍。
隨著反腐敗斗爭的進一步深入,如今的腐敗分子越發(fā)的學會了偽裝。一些“四風”問題,穿上“隱身衣”,進了“青紗帳”,改頭換面,隱蔽性極強。對于紀檢監(jiān)察機關的調查取證,一些人建立了“攻守同盟”,一些對調查人員威逼利誘,一些轉入地下,搞起了游擊戰(zhàn)……如今的反腐,再僅僅依靠檢察機關的內部監(jiān)督,力度似乎就顯得單一乏力了。
正如毛主席所言,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反腐領域引入群眾監(jiān)督已是大勢所趨。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積極引導群眾加入反腐戰(zhàn)斗中,而群眾力量在反腐中確實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朝陽群眾”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依舊難以放開手腳參與這場斗爭。首先,從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傳承上來講,“官民關系”一直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鴻溝。在群眾眼中“官官相護”依舊根深蒂固。這需要時間來修補,也需要政府拿出實際行動來消除這些思想上的壁壘;其次,群眾舉報投訴渠道依舊較為狹窄。雖然很多地方已經開始接受網絡舉報投訴,然而群眾的大多數(shù)舉報投訴依舊石沉大海,一去無蹤,久而久之,自然而然的讓群眾似乎“明白了點什么”一樣,“呵呵”兩聲便轉身離開;最后,在目前的社會背景下,官員依舊處于強勢狀態(tài),群眾中真正敢于舉報的人畢竟在少數(shù),多數(shù)人依舊選擇沉默。他們的擔心,他們的憂慮不無道理。一些地方的舉報渠道不安全、不暢通或是花架子,甚至發(fā)生舉報信件被擱置、泄密,舉報者遭受打擊、報復、陷害的事件,群眾由于擔心暴露身份、害怕被打擊報復,不敢舉報,或者多采用匿名舉報。
反腐斗爭,需要牢記,“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反腐需要“朝陽群眾”,群眾反腐需要“朝陽”,如何做好這個“朝陽”,就是考驗各級黨委、政府和紀檢監(jiān)察機關水平的一個重要課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