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職稱改革須不忘初心
職稱改革惠及廣大中小學教師,既是對他們辛勤勞動的應有尊重,也是對義務教育的一種促進。只有讓中小學教師的心安下來,心無旁騖地守住三尺講臺,傳道授業(yè)解惑,義務教育的發(fā)展才有可靠人才的保障。
近日,人社部、教育部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新的職稱制度設置了中小學教師正高級職稱、創(chuàng)新評價機制等,使中小學教師首次擁有和教授、研究員同樣的職業(yè)發(fā)展空間。廣州作為省中小學職稱制度改革的試點市,今年共有788人通過高級教師任職資格評審。
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全面推開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改革帶來不少變化,如把職稱系列統(tǒng)一為初、中、高級,這意味著小學教師也能當上教授,此外職稱評定將注重師德和教學水平等。人社部與教育部出臺的指導意見、廣州的試點,都體現(xiàn)了這一精神。“小學教師也當能教授”,打破中小學教師職稱天花板,讓中小學教師有一個盼頭,這種改革是值得稱道的。職稱改革惠及廣大中小學教師,既是對他們辛勤勞動的應有尊重,也是對義務教育的一種促進。只有讓中小學教師的心安下來,心無旁騖地守住三尺講臺,傳道授業(yè)解惑,義務教育的發(fā)展才有可靠人才的保障。假如能夠與大學教師一樣待遇,也能評上教授,對吸引高學歷、高素質人才進入中小學隊伍,尤其對吸引男教師進入小學是有幫助的。
作為一種激勵性制度,或者制度性激勵,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制度旨在滿足教師的心理、身份、自我實現(xiàn)等諸多需求,制度的邊際效用則是教學、教育產生正外部性,促進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制度功能決定了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必須滿足三個“有利”:有利于教師自我提升、有利于教學質量增進、有利于教育事業(yè)發(fā)展。
改革之舉,一在必達標準改革。學歷、教齡、現(xiàn)職稱年限、論文、教學成果、計算機、普通話、外語、培訓進修等等,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設定的諸多前置條件,有利于學者型人才成長,有利于評審的可操作性,但也存在一定的機械性。增加教學評價權重,將會更貼近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的本義。二在評價流程改革,賦予學校更多發(fā)言權。一位教師教得好不好、學生喜不喜歡、是否有資格當“教授”,誰最清楚?學生、教師同事最清楚。誰最有發(fā)言權?當然是學校最有發(fā)言權。理論模式應該是,教師職稱由學校說了算?,F(xiàn)行的評定流程,話語權往往掌握在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水平、效果缺乏充分了解人手上,自上而下的流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評定的獨立性、客觀性,但還是建議要賦予學校多一些話語權。三在對鄉(xiāng)村教師尤其民辦老師的傾斜。曾經有一個調研顯示,跟城市教師比起來,鄉(xiāng)村教師評職稱要花更多的時間——小學要多花5、6年的時間,中學也要多花4年。面臨更少的機會,一些邊遠貧困地區(qū)的鄉(xiāng)村教師連電腦都沒摸過,資料無處查,圖書無處找,寫論文“難于上青天”,要達到那些必達條件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F(xiàn)在,廣州的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已經作了一定程度的修正,“同等條件下優(yōu)先評聘”原則正在落實。由于種種原因,民辦教師在職稱評定上仍存在諸多困難,譬如培訓進修不夠、獲獎不多等,需要再探討。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一定要回歸到教師、教學上來——讓中小學教師得到實惠,讓教學質量得到促進。
中小學教師職稱改革需打破兩個壟斷
教師職稱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教師收入的多寡,教師要有更高的收入,就必須晉級職稱。但是,現(xiàn)行中小學教師職稱評聘制度存在諸多弊端,早已經引起了廣大教師的強烈不滿,飽受社會詬病。
國家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讓小學教師也能評上教授級的高級職稱,降低論文要求等。毫無疑問,這對于廣大中小學教師是一大福音,既減輕了教師職稱晉級成本,又讓教師職稱晉級回歸師德和教學主軌道,也是對廣大教師長久呼聲的一種積極回應,應當給予肯定。但是,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要真正讓廣大教師心服口服和滿意,關鍵是要打破兩個壟斷,即打破高級教師職稱指標被名校所壟斷和打破教師職稱評審標準的話語權被官員所壟斷的局面。
目前中小學教師職稱晉級最大的不公平,就是高級職稱指標的分配不公平,主要被名校所壟斷,使得普通學校教師很難晉級高級職稱。高級職稱的指標基本上被城市學校尤其是名校所壟斷,硬軟件實力相對薄弱的鄉(xiāng)村學校能夠分到的高級職稱指標非常少,因為名校享有的高級職稱比例遠遠高于鄉(xiāng)村普通學校,至于理由和標準則從未公布過。最讓廣大鄉(xiāng)村教師氣憤的是,分配到鄉(xiāng)村學校的高級職稱指標,往往被手握權力的中心學校所壟斷,最底層的村小基本上分不到高級職稱指標。這就導致名校教師晉升高級職稱競爭力不大,而普通鄉(xiāng)村學校由于僧多粥少,競爭非常激烈,進而逼得一些教師在職稱晉升上玩潛規(guī)則、不擇手段,引發(fā)了教師之間很多矛盾與沖突。
另一方面,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和晉級標準的話語權被教育局和學校官員所壟斷,導致普通學校的一線教師幾乎不可能晉級高級教師,要么付出巨大成本,才能買來高級職稱。在教師職稱晉級標準上,除了教育局出臺一些硬標準之外,各所學校還額外附加一些標準,但不管是什么標準均是官員說了算,廣大普通教師始終插不上嘴。這就導致教育局設置的教師職稱晉級標準,一般能為他們創(chuàng)造經濟利益的,比如花錢參加教育局組織的論文評比和掏錢參加教育局舉辦的繼續(xù)教育;學校附加的教師職稱晉級標準,往往是有利于學校領導或者領導親屬的,甚至可以說就是為學校領導量身定制。
由此可見,高級教師職稱指標被名校壟斷和教師職稱評審標準的話語權被官員壟斷的狀況不打破、不改變,即便國家推動了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地方教育局和學校仍然可以私自出臺職稱晉級標準,因為“縣官不如現(xiàn)管”。所以,中小學教師職稱改革,首先,高級職稱指標分配要實現(xiàn)均衡化,根據各所學校的教師編制,實行平均分配,不讓鄉(xiāng)村學校教師吃虧。其次,教師職稱晉級標準的制定,要向全體教師征求意見,并由廣大教師說了算,不能是教育主管部門暗箱操作設定標準。同時,嚴禁學校附加職稱晉級標準。再者,學校的行政官員不得參與教師職稱的晉級,做行政和拼職稱只能二選一。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