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對抗戰(zhàn)精神的實踐
任何一種偉大的精神都是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生成的,具有當時條件下的即時性。但是,精神的力量一旦生成,就具有了歷時性,能夠跨越不同的歷史條件去滋養(yǎng)、砥礪和鞭策民族和國家的進步。抗戰(zhàn)精神在離開了它形成的具體歷史環(huán)境后,它所包含著的救亡圖存、國家凝聚和民族復興的精神內核,將在中華民族新的歷史征途中被不斷地現(xiàn)實化。從新中國成立到當代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對抗戰(zhàn)精神的實踐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層面:
第一,堅持民族救亡圖存的精神,堅定不移地捍衛(wèi)國家主權安全。20世紀50年代初期,“一窮二白”的新中國與美國及其率領的聯(lián)合國軍進行了三年艱苦的抗美援朝斗爭,并且取得了勝利,徹底結束了一個多世紀以來西方國家只要在東方國家門口架幾尊大炮、就可以征服一個國家的歷史。在對20世紀60年代蘇聯(lián)霸權主義軍事威脅、90年代初西方國家制裁中國,以及當代維護東海、南海主權權益的斗爭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國家主權安全、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放在首位,正如鄧小平所說的那樣,“對這一點我們比過去更清楚了。”
第二,凝聚國家力量,推進民族復興。從新中國建國初期恢復國民經濟、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大規(guī)模開展、再到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民族復興為目標,領導和團結全國人民,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不懈地探索經濟發(fā)展和國家強盛的道路。1944年5月22日,毛澤東在一次講話中指出:“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必須有工業(yè);要中國的民族獨立有鞏固的保障,就必須有工業(yè)化。我們共產黨是要努力于中國的工業(yè)化的。”從一定意義上說,從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到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再到當代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崛起,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在抗戰(zhàn)精神的引領和感召下,推進民族復興的必然結果。
第三,中國共產黨對抗戰(zhàn)精神的實踐,還表現(xiàn)在對民族復興和國家發(fā)展中遭遇的各種挫折和風險考驗的成功經受上。無論是改革開放前黨和國家發(fā)展的曲折,還是改革開放后一次次面臨十字路口時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抉擇,中國共產黨都以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堅強信念,帶領中國人民走出了歷史的曲折挫折和風險考驗,開辟并不斷拓寬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
中國共產黨對抗戰(zhàn)精神的實踐表明,抗戰(zhàn)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的結晶,是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重要精神引領,是當代中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基礎。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