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連山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民俗專家
圖說:http://416w.cn/2015/0820/830200.shtml
視頻專輯:http://416w.cn/2015/0820/830157.shtml
完整視頻:http://416w.cn/2015/0818/829598.shtml
五四之后,激進的知識分子批判乞巧?!吨腥A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三《南京采風記·歲時瑣記》對南京乞巧有批評:“七月七夕五更時謂有巧云見于天半,于是閨女皆乞巧焉。乞巧之法:于初六日取凈水一碗,置日中曬之,夜露一宵。初七日清晨,折細草,取浮水中,視其下所現(xiàn)之影形狀如何而有種種名稱,或戥子,或算盤,或針,或如意,或必定,牽強附會,以占休咎。”在現(xiàn)代激進主義知識分子攻擊下,乞巧基本消亡。
一、乞巧是古代婦女第一需要
為什么七夕乞巧?祭祀禮儀有什么思想背景?我以柳宗元《乞巧文》作為個案來展開分析。
七夕乞巧,一般都是由女性在晚上舉行。柳宗元《乞巧文》云:“柳子夜歸自外。庭有設祠者,
(zhān,厚粥)餌(黍稻豆屑合蒸)馨香,蔬果交羅。插竹垂綏(旌旗),剖瓜犬牙,且拜且祈。怪而問焉。女隸(女仆)進曰:‘今茲秋孟(應為孟秋)七夕,天女之孫(即天之女孫)將嬪於河鼓。邀而祠者,幸而與之巧,驅(qū)去蹇拙,手目開利。組絍縫制,將無滯於心焉。為是禱也。”柳宗元自稱不懂,描述的是女仆對乞巧的解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