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人情“陷阱”之背景
中國古代社會為宗法社會,每個人都置身于宗法體系之中。宗法系統(tǒng)之內榮辱與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當今社會之所以充滿人情“陷阱”,自然有其背景與原因,亦即與文化傳統(tǒng)、社會風習密不可分。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講人情搞變通,往往頗受歡迎;而講原則守規(guī)矩,卻會招致非議,被視為六親不認。人們日常辦事,首先想到的不是按規(guī)矩走正常路徑,而是寄希望于找關系走捷徑,甚至在某些地方打官司也會變成打關系。其實,人們并非不想依法依規(guī)辦事,問題是不找關系不托人情,事情往往難以辦成。究其原因,還是講關系重人情早已深深扎根于世道人心。
中國古代社會為宗法社會,每個人都置身于宗法體系之中,注重血緣關系,講究等差的愛,如“尊尊”,尊重地位高的,“親親”,親近血緣近的。宗法系統(tǒng)之內榮辱與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或者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在中國人潛意識里,普遍認為一個人有了權勢,為親屬謀好處似乎理所當然,親屬也會心安理得地依附于他,倚靠大樹好乘涼。而且,古代圣人也提倡為尊者諱為親者隱,即便尊者親者違法犯罪,替他們隱瞞也是合情合理的。如此立足于親情,視親情高于王法,折射出這種文化心理會使人被親情牽制或裹挾,乃至滑入親情“陷阱”。
結鄉(xiāng)黨,拉幫派,也是一種文化傳統(tǒng)??鬃与m然強調君子不黨,但舊式官場卻極為講究地緣關系、業(yè)緣關系,并以此組成“山頭”或“圈子”。比如舊時科舉,同一年考取進士或舉人的,無論年齡大小,彼此一律以“同年”相稱;主考官或閱卷官被錄取的士子視為恩師,錄取的士子也會被主考官或閱卷官視為門生;師生之間、同年之間聯(lián)結為小圈子,在官場或名利上彼此優(yōu)待,相互照應,相互幫襯,看重的就是“同年”或師生情分。同鄉(xiāng)關系,在舊式官僚眼里更是難得的人際資源。明代權臣嚴嵩曾在遠離權力中心的陪都南京蹉跎20年,嘉靖十五年(1536年),他借進京之機攀附上同鄉(xiāng)禮部尚書夏言;夏言入閣當首輔,便推薦嚴嵩接任禮部尚書;不過嚴嵩是小人,待他羽翼豐滿之后,卻把于他有恩的同鄉(xiāng)夏言扳倒。時至今日,人們依然熱衷于搞“同鄉(xiāng)會”、“同學會”,如若借此敘舊增進感情倒也無可厚非,但一些人帶著功利目的為之,就可能產生異化現(xiàn)象,從而散發(fā)出銅臭味。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