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走向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轉折)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民眾首次通過廣播收聽到裕仁天皇的聲音:“朕深鑒于世界大勢及帝國之現(xiàn)狀,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時局,茲告爾等臣民,朕已飭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愿接受其聯(lián)合公告。”裕仁口中的“公告”便是《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這標志著日本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這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也是中國浴血奮戰(zhàn)14年終于取得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
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為中華民族由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確立了歷史轉折點。近日,圍繞抗戰(zhàn)勝利之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這一主題,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與武漢大學資深教授、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史研究會會長胡德坤和中共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教授盧毅展開深入對話。
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贏得機遇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兩位看來,抗日戰(zhàn)爭勝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轉折點主要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胡德坤:我們都知道,抗日戰(zhàn)爭是近代以來中國首次取得全面勝利的反侵略戰(zhàn)爭。正是抗戰(zhàn)勝利為中華民族贏得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機遇。
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但以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為起點,中國一步步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從很大程度上說,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是一部割地賠款的屈辱史。尤其是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的甲午戰(zhàn)爭,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使中國領土主權嚴重受損,毫無國際地位可言。中華民族要振興,首要前提就是獲得獨立與解放。
盧毅:胡教授的說法我很贊同??谷諔?zhàn)爭取得了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贏得了重要的歷史契機。
鴉片戰(zhàn)爭后,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列強幾乎都欺負過中國。繼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后,各國列強紛涌而至,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條約,西方列強向中國攫取了大量的領土、賠款和特權,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災難,使中國陷入了黑暗的歷史深淵。
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停止過救亡圖存的斗爭,但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我國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期,共計一百零五年時間,全世界幾乎一切大中小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我國,都打過我們,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戰(zhàn)爭,由于國內外各種原因以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告終以外,沒有一次戰(zhàn)爭不是以我國失敗、簽訂喪權辱國條約而告終。”
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徹底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zhàn)屢敗的恥辱,為中華民族的百年屈辱史畫上句號,為實現(xiàn)民族獨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從此,再也沒有任何侵略者可以在中國的土地上橫行肆虐,中華民族的歷史揭開了嶄新一頁,古老的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的歷史征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