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件寶貝已珍藏70多年
新京報:現(xiàn)在看這支鋼筆保存得很好,是怎么保養(yǎng)的?
王太和:其實我父親很少用鋼筆,他多數(shù)用鉛筆寫字,所以打仗時就交代給我母親,讓她保管好。
一直到解放后,他給大學(xué)生作報告,寫文章時都說過很多次,但都是放在自己的小皮箱里保管,我們也只是看看,最初還想當做傳家寶。
我母親去世前說我父親有個心愿,想把這支鋼筆捐出來,希望我們實現(xiàn)。
考慮到這是抗戰(zhàn)時期的文物,我們就在爸爸誕辰100周年時,以我哥哥王太岳的名義捐給抗戰(zhàn)館,那時我們家已珍藏了70多年。
新京報:家里還留著父親的其他東西嗎?
王太和:已經(jīng)很少了,父親以前特別愛槍,還有他指揮破襲鐵道時候的老照片,一直珍藏的地圖等等,都捐給博物館了,誰要都給,他就說“你拿吧,看哪個合適”,捐的東西可多了,到我們這兒基本都沒了。
包括我捐的一件他的壓箱底的馬褡子,這次就挨著這支鋼筆展出。那是1941年冬天,我父親去山東講利用地雷戰(zhàn)打擊日軍時,被調(diào)到晉察冀軍區(qū)。走時彭德懷說,“戰(zhàn)役打起來還不知道什么時候見面”,讓他把自己壓箱底的馬褡子拿走。
父親雖然帶走了,卻一直說這是借來的,“以后要還給彭老總的”,因為當時只有騎馬的團級以上干部才能用。
之后他一直搞工程,“還”馬褡子的事就撂下了,但他直到去世時還囑咐我們,就算彭老總?cè)ナ懒?,也要記得還。
最終經(jīng)彭老總后人同意,我們決定把馬褡子捐給抗戰(zhàn)館,用于教育后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