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聯(lián)的南開精神
南開自創(chuàng)辦一路走來,最顯著的特征是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聯(lián)。以“允公允能”為核心的南開精神,經過抗戰(zhàn)烽火的洗禮不斷升華,成為偉大民族精神和抗戰(zhàn)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
南開精神是愛國愛群、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南開大學開辦之初,便確立了“文以治國,理以強國,商以富國”的辦學理念。1928年的《南開大學發(fā)展方案》進一步提出:“吾人為新南開所抱之志愿,不外‘知中國’、‘服務中國’二語。”1934年頒布的“允公允能”校訓則強調,致力培養(yǎng)兼具“愛國愛群之公德”與“服務社會之能力”的人才。張伯苓亦常以“團結、為公”勉勵學生:“諸事可變,南開精神不可變,一致為公,始終不渝。”“南開精神,即南開訓練目標,第一是‘公’,第二是‘能’。”“應培養(yǎng)新的精神、新的校風,即造成‘公’、‘能’的精神。”張伯苓反對只空喊口號而不做實際工作,主張把愛國的精神和報國的能力結合起來。他說:“愛國可以出乎熱情,救國必須依靠力量。學生在求學時期,必須充分準備救國能力,在服務時期,必須真切實行救國志愿。有愛國之心,兼有救國之力,然后始可實現(xiàn)救國之宏愿。”
南開精神是自強不息、愈挫愈進的奮斗精神。南開被毀后,時人對不屈的南開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1937年7月31日,媒體發(fā)表社評《南開精神》,贊曰:“62歲的老人,34年經營的學府,一朝毀滅,而所表現(xiàn)的態(tài)度,乃‘重為南開樹立一新生命’。這就是南開的精神。”10月17日,重慶《大公報》發(fā)表短評《祝南開》,文謂:“兇殘的敵人,毀了舊南開校舍,卻更發(fā)揚了新南開精神。南開其實是因禍得福,失去了幾棟校舍,卻得了教育救國的真髓。”1939年1月10日,周恩來應邀出席南開校友總會在重慶舉行的聚餐會,即席發(fā)表講話稱:“南開傳統(tǒng)的精神為抗日與民主,為苦干、實干與窮干……望各校友發(fā)揚此種可貴的南開精神,為抗戰(zhàn)建國而努力。”西南聯(lián)大期間,三校共同遵奉的“剛毅堅卓”校訓,更是與南開人自強不息、愈挫愈進的奮斗精神融匯在一起,體現(xiàn)出中國知識分子在強敵和困難面前不屈的風骨、必勝的信念。
南開精神是勇于開拓、敢于創(chuàng)新的進取精神。張伯苓常以“開拓、進取”概括南開精神。1916年9月,他在南開學校修身班講演時說,欲富強中國,國人必須打破保守,保持進取精神,進而闡發(fā)“南開精神”深意,即“有毅力,有信心,無不達其目的”的精神。1942年4月,張伯苓向重慶南開中學學生解釋操場石階草坪上“日新月異”四個大字的涵義時說:“這四個字是說每個人要接受新事物,而且能成為新事物的創(chuàng)始者,不但趕上新時代,而且還要走在時代的前列,這是南開精神……”“日新月異”后來與“允公允能”共同成為南開校訓,要求師生在追求和踐行“公能”過程中要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張伯苓一生辦學歷經坎坷,卻始終以開拓進取精神堅持到底,他常講:“南開,南開,越難越開”;“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必須奮發(fā)圖強”。
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zhàn)爭中,南開師生以實際行動向世人展示了愛國愛群、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自強不息、愈挫愈進的奮斗精神,勇于開拓、敢于創(chuàng)新的進取精神。這既是偉大民族精神和抗戰(zhàn)精神在南開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南開大學砥礪前行的不竭動力。南開人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學的過程中,將繼承發(fā)揚南開精神,并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足以告慰前哲、不負后人的貢獻。
(作者為南開大學黨委書記)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