馱工日記(民族記憶·你不知道的抗戰(zhàn)故事)(2)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馱工日記(民族記憶·你不知道的抗戰(zhàn)故事)(2)

(二)

列城位于印度河東側,章拉山口南麓,一出列城就要爬過兩座大山,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只有新疆馬能夠適應高山馱運。盡管如此,在翻越喀喇昆侖山冰川時,還是不得不雇用當地牦牛500頭,幫助馬隊越過高峰。

途中無數的考驗,都被陸振軒記錄在日記中。

馱隊中,每個人都出現了高原反應。陸振軒在日記中寫道:“一路上氣壓低,人總是喘不上氣,馱隊中沒有人再說話,只聽到人和牲畜大口的喘氣聲。我的身體一直都有著強烈的高山反應:頭痛、胸悶、惡心,吃不下東西。”

第十二天,馱隊到了海拔5368米的西塞拉山口。“離西塞拉山口越來越近,氣溫降到了零下二十幾攝氏度。沿途可見血跡斑斑,木沙說:牲畜到了西塞拉都會頭痛,要用針刺它的鼻子出血,給它減壓才行。”

陸振軒寫道:“冰川在光線的照射下發(fā)出刺人的白光,使人的眼睛澀澀發(fā)疼根本睜不開。行走在冰凌上,人的眼前不時出現黑暈,我們趕忙戴上了保護鏡,馱工們也趕快用牦牛毛綁在眼鏡上保護自己的眼睛。據說一些馱工被雪光刺傷眼睛,就得了‘雪盲’癥。在刺骨的寒風中,人被風吹得站不穩(wěn),馱馬隊不敢停留。”

當他們艱難地登上喀喇昆侖山口后,盡管海拔很高,缺氧、疲憊,但精神為之一振,因為他們即將跨入國門。陸振軒在日記中寫道:“這次馱隊拉運抗戰(zhàn)物資,木沙他們呈現出了極高的愛國熱情,他們沒有向我們要過工錢,也沒有向我們提出過條件,一路上和我們患難與共,他們這種善良淳樸的愛國熱忱,給了我很大信心。”

1944年11月8日,馱隊開始翻越桑株達坂。馱工總領隊木沙在攀爬第一個山梁時,由于高度缺氧和身體衰弱,年過50的他不幸摔倒在數米落差的巖石上,當場昏迷過去,再也沒有醒來。陸振軒守著木沙的尸體,遲遲不肯離開,他跟同伴說:“假如我也倒下了,就算我為抗戰(zhàn)做過最后的努力,但是輪胎一定要運出去,踏探記錄一定要帶回去。”

(三)

此行全程675公里,沿途平均氣溫零下5攝氏度,靠近終年積雪和冰川的地方,就下降到零下30攝氏度,路途艱險,馬隊用了27天,日行8小時,每天平均走30公里,于當年11月10日到達葉城。輾轉周折,總算開辟了一條國際驛運路線。

次年7月上旬,交通部滇緬公路局昆明局工程師白生良帶領第二批馬隊回新疆。據他回憶,一早出發(fā)后就沿列城后山爬坡,在幾乎呈40度的山坡上走“之”字形小道,路邊見有死馬遺骨和冰塊,到達山口后立即下山,他騎的馬失了前蹄,幸虧被馬夫牽住才避免摔下馬。

據白生良回憶,有一天馬隊到達預定的宿營地后,他的脈搏已經跳到每分鐘140多次,吃不下東西,而宿營地之前有水的地方也沒水了,大家挖了好幾處坑才挖出一些泥漿水,人畜湊合著過了一晚上。

至抗戰(zhàn)勝利,我國海岸路線開通后,這條線路的驛運才宣告結束。通過這條國際驛運路線,共運回汽車輪胎4444套,軍用布匹782包,油袋588件,呢料63捆和各種醫(yī)療器械等抗日物資。“東西雖然不多,但在當時抗戰(zhàn)物資奇缺的情況下,發(fā)揮了很大作用。”劉向暉說。

責任編輯:劉佳星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安備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