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需要“建設留白”
作為一個形象的說法,海綿城市幾乎一語道盡了關于城市的全部美好愿景,也意味著人們在城市化、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的征程中,除了宏大目標之外,還有了更具體、更清醒、更科學、更理性、更重視天人合一的細節(jié)追求。
國家正在推廣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具體要求是通過“綠色”措施實施蓄水、排水和凈水等治水新模式,來增加城市“彈性”,可謂抓住了關鍵。
這些年,城市建設的現(xiàn)代化水平是有目共睹的,在某種意義上說已驚艷世界,毫不為過。然而不時出現(xiàn)的城市看海現(xiàn)象卻將這種現(xiàn)代化的粗糙暴露無遺。一下暴雨,城市就挺不住了,在給城市帶來難堪,給市民帶來不便的同時,無論怎樣的光鮮都可能變成瞬間的慌亂。我市已經(jīng)進入了海綿城市試點,出臺了海綿城市規(guī)劃設計導則,這是向海綿城市目標邁進的重要一步。“導則”充分體現(xiàn)了“滲、滯、蓄、凈、用、排”理念,這全都是圍繞水字在做文章,可謂揪出了城市水利的牛鼻子。
依愚見,建設海綿城市,在城市布局中還應體現(xiàn)“容水”的雅量。城市越是發(fā)展,就越意味著寸土寸金。用純粹金錢的眼光來看待,城市沒有一寸土地是不可以變錢和生利的,而實打實的票子和眼前之利最容易模糊人們的視線,也最容易擠壓城市“容水”的雅量。
從空間的意義上講,建設海綿城市,就是要在不斷長高長大的城市,留下足夠的容水空間。過去城市毫不吝惜地奪走水的家園,欠債已經(jīng)夠多的了?,F(xiàn)在建設海綿城市,要能盡水之利,需要修復足夠的蓄水空間。這也意味著不能就水說水,而是應該讓城市與水共生共榮。 城市建設過程中,要以水利為導向,處理好建設與留白的關系。城市建設不能只重視高樓大廈,城市也不只是密集建筑物的簡單集合體。城市建設需要適當留白。而武漢的城市留白,重點就是要保護好自然水體。自然水體不僅是武漢之所以成為武漢的自然景觀,也是海綿城市吐納城市之水展現(xiàn)城市功能的絕好載體。 城市留白眼下尤其需要放大地下的精彩。城市真正的光鮮,現(xiàn)代城市真正的魅力或許已經(jīng)越來越多地體現(xiàn)在看不見的地下。那是一個城市良心的去處,也是寸土寸金的城市蓄水、排水、處理水的絕佳空間,實在馬虎不得。
“海綿城市”讓宜居夢想照進現(xiàn)實
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過往傳統(tǒng)的城市建設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組織排放徑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要規(guī)劃設計理念。如此模式下,不少城市在建設過程中,見山挖山、見水填水,把自然的城市肌理變成了硬化的道路系統(tǒng)。伴隨著城市“硬馬路”越修越寬、越修越多,而雨水卻被柏油、水泥阻隔,很難直接滲入地下,一旦遭遇特大暴雨襲擊,便全城看海,內澇積弊盡顯,令市民頗有微詞,催生了“到城里來看海”這一流行語。
事實表明,城市內澇的產(chǎn)生,雖然確實與下水道密切相關,但更為重要的原因,則在于城市“灰色”過多、雨水消化能力較弱所致。而“海綿城市”的模式,強調優(yōu)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放徑流雨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式控制為主要規(guī)劃設計理念。這種讓水在城市遷移活動中更加“自然”的“綿里藏海”模式,有效解決了過往“內不能蓄、外不敢排”的治水難題,已在美國、英國等很多西方國家成功實踐,并受到熱捧。
建設“海綿城市”,我國也在與世界接軌。2014年11月,住建部出臺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標準。今年4月,財政部、住建部等三部委啟動了首批示范城市試點,湖南常德、江西萍鄉(xiāng)等16個城市榜上有名。目前,“海綿城市”還沒有統(tǒng)一的技術和法律規(guī)范,需要試點城市不斷摸索。當務之急,需做到四點——一是要強化頂層設計;二是要做到齊抓共管,形成以規(guī)劃部門為主導,道路、園林、建筑、水務等部門協(xié)同參與的建設格局;三是要強化研究應用,用一流的技術標準,強有力的財政支持打造試點“樣本”;四是要因地制宜推進,通過建設透水廣場、透水停車場等讓城市地面“透氣”“透水”等留住雨水,改善水質。
當有一天,在城市建設、新區(qū)開發(fā)以及小區(qū)建設中,處處都有“海綿”的影子,滿眼的“綠色”替代了過往的“灰色”,那么,“海綿城市”也就由夢想照進了現(xiàn)實,更加生態(tài)、宜居,給市民帶來更多的福祉。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