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介紹】
讓小區(qū)不再“看海” 南京將建設“海綿城市”
近期江蘇省住建廳出臺《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從而成為全國首個發(fā)文推進“海綿城市”的省份。而在今年,“海綿城市”已成國家推進的城市建設新方向,如何讓新修好的道路不再成為“積水塘”、讓小區(qū)不再受淹看“海景”,在“海綿城市”中都能找到答案。記者了解到,目前南京的城市建設、新區(qū)開發(fā)以及小區(qū)建設中,也處處都有“海綿”的影子。
南京正在推進“海綿城市”相關政策
今年以來,國家各部門相繼出臺了與建設綠色海綿城市相關的措施,日前江蘇省住建廳又首次出臺《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海綿城市”這一概念被反復提及,那么“海綿城市”究竟是什么樣子?
“形象地打個比方,就好比要把城市建設成一塊能吸水的海綿,下雨的時候能吸水,用水的時候又能擠出水。”南京市供水節(jié)水管理處處長金勇軍介紹說,“海綿城市”是城市建設中的一種“低影響開發(fā)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將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統(tǒng)的污染防治與生態(tài)修復結合起來,有效防止出現(xiàn)城市內澇。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海綿城市的重點是將城市由‘灰色’轉為‘綠色’。”江蘇省建筑材料研究設計院民用建筑設計院院長史亦彬形容“海綿城市”說,原先的城市是在灰色空間里面,用灰色的水泵、灰色的管道把這個水排掉,未來的城市將變成“綠色空間”,通過綠色的地面,下雨了吸水、排水、進水,干旱了或者需要的時候把儲存的水利用,這就是“海綿”的功能。
根據(jù)一項測算,南京主城年均可利用雨水資源量就達1.47億立方米,全方面開展雨水綜合利用可以提升城市雨水收納控制能力,大大減少城市內澇壓力,減輕初期雨水污染,又可以減少城市自來水浪費,節(jié)約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的綜合效益十分可觀。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去年開始南京市已啟動了雨水綜合利用規(guī)劃和相關管理辦法的編制工作,今年首部雨水綜合利用規(guī)劃已通過專家評審。今后南京的城市建設將對照“海綿城市”建設標準,加大低影響開發(fā)力度,加快出臺相關政策推進雨水綜合利用。
“海綿城市”將終結“硬馬路”積水“硬傷”
“人行道上有好多積水,但旁邊的綠地上反而積水很少。”市民徐先生對記者說,前一陣下暴雨的時候他走在奧體,人行道過不去,只好“被迫”從路邊的草坪上穿行。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fā)展,“硬馬路”越來越多,大部分雨水被柏油、水泥地面阻隔,很難直接滲入地下。研究資料顯示,比較“純”的綠地,其徑流系數(shù)是0.2左右,如果地面鋪上了水泥或是瀝青,徑流系數(shù)一般在0.9左右,也就是說,面積相同的綠地和硬地,其自身的排水能力相差8倍。
此次省住建廳發(fā)布的意見也提出,新建城市道路的綠化隔離帶和兩側綠化帶要運用多種形式增加道路綠地雨水吸納力。在南京河西,有一條以“海綿城市”標準建設的生態(tài)示范街天保街,路基表面用的是粗大的透水型混凝土材料,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人行道都如同“海綿”,下雨后雨水被路面“吸”入地下并收集,在沉淀污染物后排入河道。不過這種“海綿路面”的后期管養(yǎng)很復雜,在城區(qū)大面積推廣還有難度。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