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虛無主義”和網絡意識形態(tài)焦點
劉書林: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可以揭示正在社會上流行的歷史虛無主義的思想方法的根源。由于我們長期以來教育失誤和精神文明一手軟,青少年中產生了與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隔離的情緒和傾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人們又養(yǎng)成了單純以價值判斷而同時丟掉真理判斷的邏輯思維。形式邏輯只有兩個判斷:真理判斷和價值判斷,而一旦丟掉真理判斷,人們價值判斷就會走到邪路上去。價值判斷的中心,是判斷一種行為“值不值得做”、“這樣做劃得來或劃不來”;而真理判斷則是講究“行為的本質作用是什么”、“這樣做是不是正確的”、“是否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正確的判斷往往是在真理判斷指導下的價值判斷。北京某中學的語文課堂上曾經爆發(fā)過學生懷疑方志敏烈士寫的愛國主義文章《可愛的中國》真實性的問題。有的學生認為這篇文章是教育者“編造的材料”,認為“在外國穿著華貴的母親面前,中國母親那么臟、那樣被人侮辱和欺負,她不可能給人帶來任何好處,也就沒有什么可愛的”。這一時成為笑談。其實,這樣的判斷錯誤,關鍵在于缺少了真理判斷的拷問:她是不是你的母親?在你的母親被欺凌的時候你該干什么?到底什么樣的行為才是被人民大眾的歷史所認同的?
今天蔑視和丑化英雄人物的人恐怕很難理解:“只要主義真”,就可以做到“砍頭不要緊”嗎?但在烈士的精神狀態(tài)中,這卻是天經地義的。如果面對外國侵略者、外國敵對勢力,單單進行個人行為的價值判斷,為了個人的得失而畏畏縮縮、不敢斗爭,進而唯利是圖,豈不是有利于漢奸思想的泛濫??磥?,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且這種教育必須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真理指導下才能得到準確的闡釋。如果離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單講價值判斷的邏輯,那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詞句就會失去概念的正確界定,很容易被西方敵對勢力利用,引導滑到“普世價值”的邪路上去。
姚樹潔:現(xiàn)實中,網絡的傳播速度之快、影響人數(shù)之多,往往使官方媒體不知所措。不同媒體,對待日益紛繁復雜的各種言論和觀點,采取了不同的應對措施,包括“堵”和“痛批”。
不過,堵不是最有效的辦法,也不符合網絡時代的要求。在新媒體日益發(fā)達的今天,堵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有可能適得其反。痛批、甚至扣帽子,也可能損害官媒形象。
那么,在新媒體時代,如何進行正面的意識形態(tài)宣傳,才比較有效,才能爭取廣大民眾的支持呢?
最近,網上有人對邱少云、黃繼光、董存瑞和雷鋒等戰(zhàn)斗英雄和道德模范進行各種解構,就是一些所謂“歷史虛無主義者”和官媒的一種輿情博弈。
一些網絡名人發(fā)表文章懷疑這些英雄人物的真實性,并且上綱上線地認為,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刻意塑造出來的典型。這些人對英雄進行質疑,不是別有用心,就是精神空虛。官方媒體,如果是為了弘揚正氣,根本不需要動用過激的語言,也沒有必要上升到意識形態(tài)的高度。不過,有些網絡名人,鼓吹意識形態(tài)多樣化,卻是一個重大誤區(qū)。中國社會安全與穩(wěn)定,還必須有一條明確的意識形態(tài)底線。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建設和諧、公平與法治社會,堅持經濟社會健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就是必須守住的意識形態(tài)底線。只要不觸碰這些意識形態(tài)底線,就不怕有眾多的言論和解構。對一些惡意解構,要相信社會的正能量占主導地位,負能量不可能顛覆廣大民眾的意識形態(tài)。
不過,對刻意的負面解構,也不能置之不理。應對這樣的解構,最好的辦法不是“扣帽子”,不是“上綱上線”,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例如,官方媒體可以繼續(xù)宣傳英雄人物,包括當代的英雄人物。誰說當今社會就一定沒有雷鋒精神?誰說和平年代就沒有戰(zhàn)斗英雄之氣概?
中華大地,好人多多。助人為樂,到處可見。官媒要弘揚正氣,只需擺出事實,更多、更積極地去報道當下各種好人好事,特別是那些為國家安全、人民幸福而付出努力,甚至獻出寶貴生命的英雄人物。
中華民族英雄之精神,不會因為少數(shù)人的胡亂解構而消失。中國人民堅持正義和崛起的雄心,不會因為西方價值觀的存在而減弱。官媒只需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就能引導網絡意識形態(tài),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匡文波:對于歷史上的那些烈士和模范們,我們需思考新的宣傳方式。對于細節(jié)上的偏差,我們不應該采取回避態(tài)度,需要從科學的角度予以解釋。今后對英雄模范的宣傳,也應該注意不要脫離事實人為的拔高。
王 成: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與核心價值觀的確立與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離不開具有強烈導向性的政治象征,這種導向就是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處在社會轉型關節(jié)點上的中國,需要屬于自己的政治象征作為旗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鼓與呼。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