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的毛澤東
毛澤東在學生時代就富有法治意識,《商鞅徙木立信論》就是一個例證。
讀《史記·商鞅列傳》,抒發(fā)胸懷
1912年上半年,毛澤東以第一名的優(yōu)秀成績考入湖南省立高等中學,編入普通第一班。毛澤東愛好史學、文學,文史相通,從私塾開始,就練成一色文字。他在湖南省立高等中學的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論》,受到國文教員柳潛的器重。毛澤東這篇論文僅600字,柳潛閱卷后,作了7個眉批和總評,計150字。
柳潛,湖南湘陰縣人,前清秀才,酷愛梁啟超的著作,學習梁啟超的文風。他也熱心引導(dǎo)學生學習梁啟超的文風、新聞評論家的筆鋒。他曾借給毛澤東一部《御批通鑒輯覽》,鼓勵毛澤東多讀課外書籍。見到毛澤東寫得好的作文,常寫上評語交全班同學傳閱。
《商鞅徙木立信論》是其中的一篇,現(xiàn)已被收入《毛澤東早期文稿》,列為首篇。商鞅“徙木立信”,最初見于《史記·商鞅列傳》。相傳戰(zhàn)國秦孝公在位時,宰相商鞅力主變法,但阻力很大,除既得利益的頑固勢力外,老百姓對新政策也有疑慮。商鞅為解除人們的疑懼,在國都南門口豎起一根三丈之高的木柱,募民誰能將木柱徙置北門,賜金10兩。但人們不信有此種輕而易舉的好事,不敢去徙置。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又宣布:誰能把此木柱由首都南門搬遷到北門,賜金50兩。但人們?nèi)允亲h論紛紛,不敢相信。過了多日,才有一位膽大包天的大漢將木柱由南門搬遷至北門。商鞅當即給大漢賞賜黃金50兩,以示不欺騙。隨后頒布新法,取得了群眾的信任,使變法工作順利推行。
商鞅曾有兩次變法。第一次是公元前359年,其內(nèi)容:一是組織民戶,重編戶籍。二是獎勵軍功。三是崇本抑末,獎勵耕織。四是變領(lǐng)主為地主。這是商鞅變法中最重要的一條,實質(zhì)性的一條。五是鼓勵人們獨立謀生。第一次變法,使秦國在戰(zhàn)國時期7個大國中成為第一個強國。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商鞅又實行第二次變法,其內(nèi)容:一是實行郡縣制。二是開辟阡陌(田間車路)、封疆(田間分疆界的土堆),廢除井田制。三是統(tǒng)一度量衡,促進全國貨物交易。
商鞅這種劃時代的變革,最初遭到了貴族領(lǐng)主的強烈抗議。廣大平民百姓內(nèi)心擁護,但不相信能夠變革,更不用說能夠兌現(xiàn)。在這種狀況下,商鞅采取了兩條措施:一是“徙木立信”,二是嚴懲“貴戚”。商鞅說:“法令不行,由于貴戚犯法。要行法,先從太子開始。”太子是嗣君,不便施刑,就把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公孫賈兩個大貴族施了黥刑(面上刻黑字)。
這兩大措施落實后,隨著頒布新法,秦民大悅,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迅速發(fā)展,戰(zhàn)爭節(jié)節(jié)勝利。據(jù)《史記》記載:“行新法十年,秦民大悅,路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不貧困)人足,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農(nóng)村)邑(城市)大治。”
毛澤東看了《史記·商鞅列傳》,揮筆撰寫《商鞅徙木立信論》,抒發(fā)胸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