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習主席在視察陸軍第14集團軍時,提到這支部隊19歲烈士王建川在戰(zhàn)場上寫給母親的詩,稱贊他“為了祖國不惜血染戰(zhàn)旗”的軍人血性。
軍人血性,是習主席反復強調(diào)的軍人品質(zhì)。中國軍人的血性,是中華民族尚武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
回顧中國歷史,正是尚武精神捍衛(wèi)了民族尊嚴,雕刻了中華文化的風骨,讓歷代優(yōu)秀軍人展現(xiàn)出頂天立地的勇士雄風。但也應該看到,一旦承平日久,尚武精神就有被消磨的危險。由此給國家民族和軍隊帶來的災難性后果,總是讓后人悲切不已。
今天,我們追尋尚武精神的歷史足跡,倡導激揚中國軍人的勇士雄風,就是希望激活尚武精神的血脈基因,讓“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陣之時,則忘其親;擊鼓之時,則忘其身”這樣的英雄氣概,生動展現(xiàn)在新一代革命軍人身上。
——編者
勇士是民族的脊梁,是民族的刀鋒,是民族命運的前驅(qū)者。穿越中華民族五千年跌宕起伏的歷史,我們的勇士、優(yōu)秀軍人,有時轟轟烈烈,帶動整個民族生機勃勃、所向披靡、強健向上;有時在寂寞里奔馳,傾灑淋漓鮮血,為祖國和民族擔干系、負責任,以“家國有我而不亡”的氣概,掃除一切萎靡不振和精神衰敗,燃起整個民族頑強奮起、自強崛起的偉力和雄風。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就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不受限于地域,不受限于階層,不受限于職業(yè),不受限于性別……它是一種全時空展現(xiàn)的民族精神。
正是這種精神,孕育了我們民族自己的勇士,造就了我們民族披堅執(zhí)銳、職守使命的軍人。
1、一個國家或民族不一定因為太富裕才受到尊重,但一定因為勇武強健,蔑視一切侵略者,有一大批勇士為國家和民族利益而死戰(zhàn),才獲得真正自尊和世人的普遍敬仰。
人們普遍認為,春秋戰(zhàn)國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年代,整個華夏大地都充滿著雄奇壯烈、陽剛向上的社會氛圍,充滿著爭于戰(zhàn)功、貴以赴死的勇武和犧牲精神。《戰(zhàn)國策·秦策一》《韓非子·初見秦》等史籍講到,當時秦國的社會風氣就是“貴奮死”,人們面對鋒利的刺刀、熊熊的烈火毫不畏懼。年輕人初歷世事,一聽說敵人來了,便“聞戰(zhàn)頓足徒裼”,赤膊沖鋒陷陣,絕無生還想法。這是怎樣的勇武!慷慨豪邁的秦人,飲酒時都高唱《無衣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這是秦人的“義勇軍進行曲”!是攝人心魄的戰(zhàn)斗精神!那時,不獨秦國,多數(shù)諸侯國都洋溢著尚武精神,展示了我們的先人征戰(zhàn)沙場的雄心與氣魄。在整部《左傳》中,找不到一個臨陣脫逃的人。國家危難時,義無反顧“趨難而誓必死”,與國家共命運。那是一個持續(xù)550余年、影響波及幾千年的尚武與戰(zhàn)斗精神光芒四射的“酒神時代”。
這種精神,首先展現(xiàn)于中華民族每一次生機勃勃的上升時期,表現(xiàn)為武士、軍人的轟轟烈烈與無上榮耀?;赝斈觊_疆擴土、締造新世界的秦帝國,與羅馬帝國并立于世的漢帝國,雄居東方、萬邦來朝的唐帝國,那“虎視何雄哉”的氣派,那“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血性吶喊,無不在綿綿無盡的歷史流變中,令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血脈僨張。
更可貴的,這種精神還展現(xiàn)于中華民族每一次面臨外侮、大災大難的歷史關(guān)頭??v使神州奔突敵寇鐵蹄,縱使?jié)M目橫流屠戮之血,我們民族依然有子孫從血泊中站起,不畏前路坎坷、苦難無盡、九死一生,頑強地燃起祖先遺存的火種,甘為“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奮勇前驅(qū)于用鮮血和生命鋪就的改變民族命運的抗爭道路上。
重慶合川區(qū)釣魚山上有一座小城,面積不過2.5平方公里,叫釣魚城。城雖小,卻因極大影響了蒙元擴張史,被后人稱為改寫世界歷史的“奇跡之城”。
南宋晚期,蒙古大軍分三路攻宋,同時橫掃歐亞大陸。羅馬教皇驚呼,這是“上帝罰罪之鞭”!然而,1259年初,大軍竟在釣魚城遭遇頑強抵抗。攻城半年不克,未越這個彈丸之地半步,不僅如此,蒙古大汗蒙哥(成吉思汗之孫)在戰(zhàn)斗中重傷身亡!導致歷史在這里突然轉(zhuǎn)折,勢如破竹、橫掃歐亞各國的蒙古鐵騎全面撤回蒙古草原!歐洲人后來稱釣魚城為“上帝折鞭處”。僅就中國歷史看,從忽必烈撤軍江南到1279年再次攻宋,為南宋延續(xù)了20年壽命。
20年后,當忽必烈打下整個中國,釣魚城成為蒙元天下的“孤島”時,該城軍民已浴血奮戰(zhàn)36年(從1243年修城防御算起),戰(zhàn)斗200余次。當守將向新朝開出了不殺城中一人、“不降旗、不收兵器、不改縣志”的歸附條件時,逢城必屠的蒙元大軍竟然違背前大汗“若克此城,當盡屠之”的遺言,破天荒同意并信守了承諾。在南宋皇帝崖山蹈海之后,釣魚城上的“宋”字大旗依然高高飄揚了3年,史稱“獨釣中原”……
一個國家或民族不一定因為太富裕才受到尊重,但一定因為勇武強健,蔑視一切侵略者,有一大批勇士為國家和民族利益而死戰(zhàn),才獲得真正自尊和世人的普遍敬仰。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臨難不顧生,身死魂飛揚”“戎馬鳴兮金鼓震,壯士激兮忘身命”……面對國家危亡別無選擇,以生命展現(xiàn)大勇、赴大義;面對強敵死戰(zhàn)不退,馬革裹尸,“殺己以存天下”。這些,都是由中華民族最堅定、最激動人心的精神因子——理想信念、意志品質(zhì)、情感心理和行為能力融煉升華出的精神力量,它是民族剛勁、軍人剛勇永不褪色的精神血統(tǒng)。
——君不見徐悲鴻畫筆下的《田橫五百士》?他們?yōu)閳允匚涫繗⑸沓扇实母吖?jié),拒不接受投降的屈辱,追隨田橫集體慷慨赴死。
——君不見甲午海戰(zhàn)以后北洋艦隊有一半艦長自殺殉國?他們以“義不獨生、與致遠艦共存亡”的決絕,詮釋了軍人無能保國毋寧死的抉擇。
——君不見“八一三”淞滬抗戰(zhàn)孤守絕地的“八百壯士”,還有中條山“六六戰(zhàn)役”彈盡糧絕跳入黃河的西北軍“八百冷娃”?面對兇殘的日本侵略者,抗日軍人慷慨赴死,用鮮血和生命踐履了“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的錚錚誓言。
——君不見誕生于八一南昌起義的人民軍隊洋溢出無與倫比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土地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和抗美援朝戰(zhàn)爭……將士無不把為國捐軀、為民族和人民利益犧牲,豪邁地看作“我光榮了”。“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硝煙彌漫、血肉橫飛的戰(zhàn)場到處充溢以光榮借代犧牲的自豪與榮耀,讓昔日被人蔑稱的“東亞病夫”大放生命光彩,滾雷場、堵槍眼、炸碉堡……用“鋼少氣多”的戰(zhàn)斗犧牲,將劣勢裝備下的戰(zhàn)斗力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從我們民族的祖先崇尚“貴奮死”,到人民軍隊官兵把戰(zhàn)斗犧牲看成是“我光榮了”,促成這一切的是什么?難道不是那種全民族全時空的偉大尚武精神嗎?
“當時乍見驚心目,凝視諦聽殊未足。”中華民族的偉大尚武精神,不是好勇斗狠,不是恃強凌弱,不是狹隘民族主義,也不是陰毒的軍國主義,而是一種深刻而寬廣的勇士情懷,是中國人、中國軍人義無反顧、為祖國和民族而戰(zhàn)的正義擔當。就此而言,且不說300希臘勇士怎樣彰顯了千軍萬馬的氣勢,單說我們的抗戰(zhàn)軍民,即便是出沒在青紗帳里,也是頂天立地的英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