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殿軍說,當年打仗吃飯是一大問題,夏天林子里隨便找點什么就能充饑,可是到了冬天,大雪沒膝蓋,走路都不方便,更別說是找吃的了,戰(zhàn)士們的腳印也常常暴露他們的行蹤。有時候只能煮煮干硬的玉米粒,甚至煮沒去皮的谷子吃;沒住的地方,戰(zhàn)士們砍下松枝睡在上面,睡十幾分鐘就被凍醒了,又趕緊起來烤火,戰(zhàn)士們十有八九腳都有凍傷。老人傷心地說,由于環(huán)境的惡劣,傷病致死的戰(zhàn)士比因戰(zhàn)斗而死的戰(zhàn)士還多。
張殿國是1945年1月1日參軍時,從長春到舒蘭走了一天一夜,從此開始了天天打日軍的生活。與他當年一起從長春出發(fā)參軍的共120人,經(jīng)北戰(zhàn)南征最后活著的只剩4個人……
“冬天時,整天穿著羊皮襖,那時候,雪到腰那么深,仗一停,大家抱著槍,在雪里刨個溝,躺到雪里就睡,聽到槍一響,馬上站起來就跑。”張殿國指著自己的手說,這手上的大骨節(jié)就是因為當年喝山里的水喝的。
老兵說:軍人就得要血性,不能忘記這段歷史
在四川省大邑縣的建川博物館內,有一個抗戰(zhàn)老兵手印廣場,采用腐蝕鋼化玻璃的方式將手印呈現(xiàn)出來,目前已征集到4000余名抗戰(zhàn)老兵的手模。建川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老兵都已屆古稀之年,因此在留存手印時力度不夠,痕跡較淺;個別手印甚至還是趕到醫(yī)院太平間里取的。但當年正是這樣的一雙雙手端起了土槍洋槍,揮動著大刀長矛,擋住了來勢洶洶的侵華日軍,力挽狂瀾。
幾乎每一位抗戰(zhàn)老兵,都有穿越死亡的生死經(jīng)歷,都有對于中國民族侵略與反侵略史的深刻反思。
“騰沖城當年沒有抵抗,200多個日本兵沒費一槍一彈,就把騰沖給占了……”盧彩文回憶后,一聲長嘆。
盧彩文軍校畢業(yè)后,曾在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總部參謀處從事情報工作,經(jīng)常和戰(zhàn)友們深入敵后搜集情報,甚至還冒著生命危險策反漢奸,多次出生入死,備嘗艱險,“日本人是很殘忍的。我有一位從事諜報工作的同事被日軍俘虜后,日本人對他灌鹽水,肚皮都漲起來了,最后七竅流血而死。”
軍人,一定要有血性!
黃殿軍和張殿國,身上都傷痕累累:黃殿軍頭頂上的刀疤是和敵人肉搏戰(zhàn)時受的傷,眼角下的疤痕是彈片崩的;張殿軍身上的傷,是在與日本人拼刺刀時留下的,他說:“那時候真是咬牙切齒地拼,因為國恨家仇一起融入在其中,日本人的武器好,但我們是拼勇敢,拼命!”
李文仲也說,那時候參加八路軍,就沒想著能回來,“咱們不是不怕死嗎,什么都硬沖,真的是不怕死!”
如今,健在的抗戰(zhàn)老兵越來越少,他們希望后人能夠記住這段歷史,記住父輩的付出,不是為了延續(xù)仇恨,而是要記住國家、民族和先烈的不易。采訪中,李文仲自言自語的一句話,讓人久久難忘:“我們那么拼命,是為了什么呀?你說,是為了什么呀?”
在采訪中,盧彩文老人說:這段歷史很有意義,為什么敗,后來為什么又勝都很值得研究。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只有了解歷史才能避免戰(zhàn)爭,才能保衛(wèi)和平。我們中國,為什么當時會遭到那么大的苦難,還不是因為積貧積弱;我們中國,為什么能贏得勝利,還不是因為熱愛國家,團結一致,奮起反抗!
他一個字一個字地說:“中國人,要自強!要團結!要愛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