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為弘揚偉大的抗日精神,充分展示和宣傳北京地區(qū)抗日英雄事跡,今天起,本網(wǎng)將推出“京華英雄”代表人物的事跡。他們都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日本投降期間,北京籍或在京參加抗日斗爭以及在京犧牲的抗日英雄。
在北京密云縣石城鎮(zhèn)張家墳村有一個名為“鄧玉芬”的雕塑主題廣場,這里正是為了紀念和緬懷一位英雄的母親—鄧玉芬??谷諔?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她的丈夫和6個孩子,全部為國捐軀。她也被當?shù)厝嗣褡u為“當代佘太君”。
1891年,鄧玉芬出生在密云縣云蒙山深處的水泉峪村,未成年就嫁給了本縣張家墳村的任宗武?;楹笏驼煞颍寥憧嗟叵群箴B(yǎng)活了7個兒子。
1933年長城抗戰(zhàn)失敗后,日本侵略者把鄧玉芬的家鄉(xiāng)強行劃入了偽滿洲國。為了糊口,她家被迫搬到張家墳村東南的豬頭嶺山上,開荒度日。
1940年,豬頭嶺來了八路軍,在鄧玉芬的家門口宣講抗日道理,字字句句都說到了她的心坎上。她知道,只有拿起刀槍打鬼子,才能挽救國家、拯救自己。玉芬和丈夫商量:咱沒錢沒槍,可是咱家有人。在打鬼子這件事情上,絕對不能含糊。于是玉芬的大兒子永全、二兒子永水、三兒子永興先后參加白河游擊隊。
1941年底,鄧玉芬的四兒子、五兒子參加抗日自衛(wèi)軍模范隊。
1942年,抗日政府發(fā)出了“回山搞春耕”的號召。鄧玉芬和許多山地群眾決定重返“無人區(qū)”。她讓丈夫先回山里搭窩棚自己隨后就到。誰知丈夫走后沒幾天,竟傳來噩耗:丈夫、四兒子和五兒子在種地時遭日軍偷襲,丈夫和五兒子同時遇害,四兒子也被抓走了。
1942年秋,大兒子永全在保衛(wèi)盤山抗日根據(jù)地的一次戰(zhàn)斗中英勇犧牲。
1943年,被抓走的四兒子永合慘死在鞍山監(jiān)獄中。同年秋,二兒子永水在戰(zhàn)斗中負傷回家休養(yǎng),因傷情惡化無藥醫(yī)治死在家里。
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面對沉重打擊,玉芬咬牙挺住了。只是,往日性格開朗的她變得沉默寡言。但春種秋收,做鞋做襪,照料傷員,她樣樣都干在頭里。她的家成為八路軍和傷員的經(jīng)常性住所,干部戰(zhàn)士到了她家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樣。
1944年春,日偽軍為了肅清“無人區(qū)”的抗日力量,圍住豬頭嶺一帶,一連折騰了7天7夜。小六兒跑丟了,她背著剛滿7歲的小七躲進一個山洞里。她為了掩護藏在附近的鄉(xiāng)親和干部們,眼睜睜地看著幼子連病帶餓死在懷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了,中國人民勝利了。鄧玉芬眼噙淚花,告慰九泉之下的親人,咱們勝利了。
參加縣支隊的六兒永恩沒有讓媽媽失望。1947年8月,他在密云縣河北莊戰(zhàn)斗中立了功,受到嘉獎;1948年在攻打黃坨子據(jù)點的戰(zhàn)斗中卻壯烈犧牲了。他立了功,卻永遠不能回來見媽媽了。
7位親人走了,一個人丁興旺的家庭就這樣散了,僅留下一位千瘡百孔的母親。為了保衛(wèi)家國,她慷慨地獻出了7位親人。
人物小傳
鄧玉芬,1891年出生于北京市密云縣水泉峪村,后嫁到密云縣張家墳村,一生務農(nóng)??谷諔?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她舍家紓難,先后獻出了丈夫和兒子共7位親人,被當?shù)厝嗣褡u為“當代的佘太君”。1970年2月5日病逝,享年79歲。信報記者 王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