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我們不能忘記戰(zhàn)爭帶給中華民族的深重苦難,更不能忘記無數(shù)英烈的奮斗與犧牲。清明將至,《新聞聯(lián)播》今天起推出系列報道:《重讀抗戰(zhàn)家書》。我們會找到先烈的后人,再一次誦讀家書,感受英雄的鐵骨柔情,重溫舍身報國的民族氣節(jié)。今天,我們要重讀的,是一位女英雄寫給兒子的信,這封信,遲到了21年,激勵了三代人。
趙一曼家書
這是1936年8月2日,時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二團政委的趙一曼,在犧牲前一刻留下的話。這份記錄在日軍審訊檔案里的家書,時隔21年后,才傳到趙一曼的兒子——寧兒那里,而趙一曼的真實身份也在1957年被解開。
趙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賓一個富裕家庭,21歲時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次年進入黃埔軍校學習,成為該校唯一一屆女學員中的一員。1932年春,兒子寧兒未滿三歲,李坤泰就接到黨中央派遣,從此杳無音訊,留給寧兒的,只有這張合影。
不久后,在東北的抗日戰(zhàn)場上,一位名叫趙一曼的女英雄,成為傳奇般的人物。她帶領群眾罷工,建立游擊隊,多次給日軍以沉重打擊,以 “紅槍白馬女政委”聲名遠揚。1935年冬天,趙一曼為掩護戰(zhàn)友、不幸被俘。為獲得東北抗日聯(lián)軍的情報,日軍對她施以了長達9個月非人的折磨。
犧牲的時候,趙一曼只有31歲。在唯一能留下的遺囑中,趙一曼也沒有泄露自己的真實姓名。而這份存在日軍的審訊檔案中的遺囑,直到1957年才被發(fā)現(xiàn)。當原東北抗聯(lián)組織部的工作人員到趙一曼的家鄉(xiāng)四川宜賓進行的烈士身份核實時,寧兒才第一次知道了母親的身份。
知道趙一曼就是自己的母親之后,寧兒曾專程前往東北,在東北烈士紀念館,他用筆抄下了這封被翻譯成中文的遺書。
如今,寧兒也已去世。這封寫自1957年的手抄家書,傳到了趙一曼孫女陳紅的手上。
魯迅先生有句詩,“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正因為熱愛親人,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大好河山和瑰麗文化,先輩們才甘心用熱血去保衛(wèi)這一切。那時的英烈家書,今天是國家寶藏,因為英烈們的取舍,在國家向上、民族爬坡的當代,依然有著強大的價值觀的力量。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