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赫特蘇萊曼在公元前624年被羅馬人征服的時候就被破壞殆盡。從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國時代,每位國王登基時都需要到這里進行祭祀,公元651年以后伊斯蘭化以及蒙古化期間,當地人稱其為所羅門王的寶座,因此躲過了歷次戰(zhàn)亂,該要塞使用的年代超過了1300年之久。
塔赫特蘇萊曼是迄今為止出土的規(guī)模最大的薩桑王朝時期的建筑
有重要象征性意義的遺址
1959年塔赫特蘇萊曼遺址開始的考古挖掘,發(fā)現了阿契美尼德時期的居住地、薩桑王朝時期的堡壘和拜火壇。這些建筑的年代可追溯到公元10至12世紀。一些在哈里發(fā)阿巴斯年代的陶器則證明該處不斷有人居住過。8世紀下半葉,隨著薩桑王朝的滅亡,拜火壇迅速失去意義
塔赫特蘇萊曼的整體設計體現了兩千五百年以來該地區(qū)對火和水的崇拜,它是薩桑王朝富麗堂皇的建筑特點的完美統(tǒng)一,堪稱薩桑王朝建筑的原型。該遺址有著許多重要的象征性意義,是遠古信仰融合以及圣經原型和神話傳說的見證。
整個遺址是索羅亞斯德教的教徒避難所的典型代表,同時對伊斯蘭教地區(qū)的宗教建筑的發(fā)展和其他文化領域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塔赫特蘇萊曼是杰出的皇家建筑群,同時又和諧地與自然環(huán)境融合為一個整體。
公元前三世紀,薩桑尼迪亞王在凱特斯芬(今天的巴格達附近)進行加冕儀式的時候,薩桑尼迪亞王徒步來到他教徒們永恒的避難所,來接受這神圣的授權儀式,雖然今天沒有留下任何遺跡,但是那圣火之光卻延續(xù)至今。
作為索羅亞斯德教教徒的主要避難所,塔赫特蘇萊曼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神論的宗教地區(qū)。這個地方有著許多重要的象征性意義,是遠古信仰融合以及圣經原型和神話傳說的見證,它的存在遠遠早于索羅亞斯德教的誕生。
塔赫特蘇萊曼的整體設計體現了兩千五百年以來該地區(qū)對火和水的崇拜
知識鏈接:瑣羅亞斯德教
瑣羅亞斯德教是流行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及中亞等地的宗教,中國史稱祆教、火祆教、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是基督教誕生之前西亞最有影響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稱為“拜火教”?,嵙_亞斯德教的教義一般認為是神學上的一神論和哲學上的二元論。瑣羅亞斯德教的經典主要是《阿維斯塔》,意為知識、諭令、或經典,通稱《波斯古經》。
瑣羅亞斯德教的出現,對后來的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有深遠的影響。在基督教尚未成為羅馬國教之前,羅馬國內流行的摩尼教就是該教的一個分支,奧古斯丁皈依基督之前,是摩尼教的信徒。在薩桑王朝期間(約226~851),被立為波斯國教。佛祖釋迦牟尼悟道后招收的第一批弟子就有瑣羅亞斯德教徒。今天的伊朗境內尚保留有5座寺院,但規(guī)模都很小,也舉行宗教儀式,內有長年不滅之圣火。在伊朗和印度孟買一帶的帕西人(Parsi)中仍有較大的影響。史學家因其在歷史文化上的突出貢獻而稱其為“世界第五大宗教”。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