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方案的達成,有利于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有利于維護中東地區(qū)穩(wěn)定,也為未來解決類似國際爭端提供了通過和平對話解決的范例。
伊朗是中東地區(qū)重要國家,對伊拉克、敘利亞乃至也門等國的局勢可施加影響;伊朗還是全球重要的石油輸出國,伊朗控制的霍爾木茲海峽是海灣地區(qū)石油輸往西歐、美國和日本等地的海上通道。伊朗局勢一旦有變,將影響地區(qū)形勢與全球能源市場穩(wěn)定。
這一積極進展,既是伊朗改變與西方對抗姿態(tài)的結果,也將堅定伊朗繼續(xù)對話與合作的信心,有助于提升伊朗總統(tǒng)魯哈尼的聲望,增強伊朗民眾對本屆政府的信任,也有利于伊朗繼續(xù)推進與西方緩和關系的外交政策。
雖然框架成果的達成并不會立即帶來制裁的解除,但會為伊朗民眾帶來放松制裁的預期和樂觀情緒,有助于緩解伊朗面臨的經濟壓力。從長遠來看,制裁的最終解除將會打消國外投資者的顧慮,而伊朗與西方關系的緩和也有助于外資進入伊朗市場,進一步推動伊朗經濟發(fā)展。
分析人士指出,伊朗核問題已超越了單純的“限核”與“監(jiān)督”的問題,已成為伊朗與西方國家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伊朗外交中主要問題的根源。如果核談判沒有進展,其他方面很難取得突破。伊核問題談判綿延12年,雙方在技術層面固然存在分歧,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與伊朗之間數(shù)十年來積累的敵意和對抗氣氛也在時時阻礙談判取得進展。
重新恢復核問題談判后,伊朗與西方國家均作出互信姿態(tài)。過去兩年里,美伊兩國高官實現(xiàn)了多年未見的直接會談,兩國總統(tǒng)在斷交30余年后首次通電話。過去3個月,美國國務卿克里和伊朗外長扎里夫曾多次舉行會晤,兩人甚至一起在日內瓦湖邊散步,如老友般互致問候。美伊高層一起就復雜敏感的核問題努力彌合分歧,這在美伊兩國關系上是進步,表明通過對話解決復雜敏感的國際爭端存在可能性。
(圖片說明:3月16日,在瑞士洛桑,美國國務卿克里(左)和伊朗外長扎里夫準備就伊朗核問題舉行會談。)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各方達成了框架方案,但在后續(xù)的最終全面協(xié)議文本起草過程中,各方仍可能對框架方案存在不同理解和表述,西方國家對伊制裁體系也較為繁復龐雜,解除制裁需要一個過程,這都為后續(xù)的伊核問題全面協(xié)議構成隱患。(完)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71.cn,違者必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