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中國會出現(xiàn)“地方政府破產”嗎?
中國財政收入現(xiàn)23年來最低增速、土地出讓金增幅罕見大跳水,全面清理地方融資平臺、地方債務進入償債高峰……2015年,隨著中國經(jīng)濟增速的放緩,中國地方債風險有可能上升,成為西方一些國家“唱空”中國經(jīng)濟的重要理由。
2013年7月,美國“汽車之城”底特律提出破產保護申請,成為美國歷史上申請破產保護的最大城市。擊垮這個昔日美國制造業(yè)核心城市的不是別的,正是其背負的上百億美元巨額債務。面對今年更為嚴峻的財政收支形勢,中國會出現(xiàn)類似的“地方政府破產”嗎?
還是讓數(shù)字來說話。當前在國際上,一般用負債率來衡量一國債務風險,公認的警戒線為國債余額占GDP比重不超過60%。2013年6月底,全面審計摸底出的全國政府性債務規(guī)模超過20萬億元,其中地方政府性債務超過一半,占當年GDP比重約為34%。
而2013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次公布的對中國政府債水平數(shù)據(jù)的評估也認為,中國的廣義政府債務,包括中央和地方預算內和未列入地方預算內的,如地方基礎設施建設支出等全部債務,大約占GDP的45%。
“總體看,中國債務在可控范圍之內,即便是償債高峰,也不會出現(xiàn)系統(tǒng)性風險。”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財政廳廳長于國安說,控制地方債務風險,最關鍵的是要把新增債務控制起來。
“中國不會像美國一樣出現(xiàn)地方政府破產。”財政部財科所所長劉尚希說,中國整體政府性債務占GDP比重仍低于發(fā)達國家,而且和美國不同,中國地方政府性債務主要用于投資,相當一部分投向有回報的基礎設施領域,未來收益可以用來償債。
盡管風險可控,我國潛在的地方債務風險的確不容忽視。
事實上,對大多數(shù)地方政府而言,償還地方債務的資金,相當大比例來自于土地出讓收入。2014年房地產市場的黯淡,給一些過于依賴“土地財政”的地方一記重擊。2013年全國土地出讓金收入增長44.6%,2014年這一增幅則跳水至3.2%。
劉尚希說,地方政府必須保持足夠的警醒,早日走出土地財政依賴癥,通過轉變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和創(chuàng)新驅動去拓展財政收入來源,邁向更可持續(xù)的增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