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奮力轉型的當下中國,吸引了國內外更多的聚焦和疑問。
堅持問題導向,破解發(fā)展難題。
兩會內外,直面這些“當下之問”,有助于我們認清前行的路徑、發(fā)展的家底和前景。
一問:中國發(fā)展是否會跌入“第二梯隊”?
2014年,中國7.4%的經濟增速創(chuàng)24年來新低。與之相伴,近期不斷有國際機構和境外媒體預測,2015至2017年印度將超過中國成為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主要經濟體。
“中國龍”要被“印度象”趕超了嗎?進入減速換擋周期的中國經濟,是否發(fā)展會落入“第二梯隊”,增速在全球不再“一枝獨秀”?
“從增長速度上看有可能,但沒什么可驚訝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說,印度和中國所處的發(fā)展階段不一樣。中國已過了追求速度的階段,而受益于經濟改革、油價下滑和年輕勞動力的紅利,印度的增長速度正在加快。
在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所所長陳鳳英看來,21世紀初,中國經濟高增長時,就有和印度經濟的“龍象之爭”說法,如今這一話題被重提,不排除是“中國威脅論”的一種“障眼法”。“從增速上看,印度在不遠的未來肯定會超過中國,但在經濟總量上,二者并不具備可比性。”
201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3.6萬億元,折合10.2萬億美元,相比之下印度國內生產總值只有2萬億美元,相當于中國經濟總量的五分之一。
“這種差距就好比上世紀90年代的美國和中國,規(guī)模效應決定中國經濟不可能持續(xù)高增長。”陳鳳英說,經濟規(guī)模越大,增長越緩慢,每前進一個百分點,都對應著巨大的增量。
要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測算顯示,年均增長速度只要7%左右就夠了。這樣的增速也為調整經濟結構留下空間。
“中國經濟已經過了單純追求速度的階段,更要追求增長質量。”李揚說,新常態(tài)為中國勾畫出面向未來更高發(fā)展目標的戰(zhàn)略規(guī)劃,中國需要擺脫速度情結,告別換擋焦慮,用平常心看待發(fā)展速度,更注重經濟提質增效,力爭在經濟發(fā)展質量上進入世界“第一梯隊”。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