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召開的40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有21次部署了“簡政放權”。在近期陸續(xù)召開的地方兩會上,多地曬出了權力事項精簡的成績單,一些省份“權力清單”減掉了近七成。
但新華社一項最新調查發(fā)現(xiàn),百姓、企業(yè)辦事不方便、不滿意的狀況仍廣泛存在。
當下,簡政放權再次成為熱議焦點,這項改革也進入到“啃硬骨頭”的階段,人們期待在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找到“砍筋斷骨”的利器。
調查顯示跑三趟就能辦成事的不到三分之一
你符合晚婚晚育要求,想當爸爸了,那么,要花多長時間才能辦好準生證?
沒有標準答案。可參照的是:2014年8月,北京市某事業(yè)單位的一位準媽媽在烈日炎炎下,頂著孕吐跑足6個公章為孩子“搏身份”。由于丈夫的戶口不在北京,這對夫妻還要返回配偶戶籍所在地的計生部門開具初婚未育證明,還要加蓋1個公章后才能有效。夫妻二人多方打聽,最終將6枚公章全部“集齊”。
其實,很多人都像這位準媽媽一樣,為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被迫進行“收集”公章、拜遍“碼頭”的“通關”游戲。
據(jù)近期新華社組織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流程繁瑣、手續(xù)復雜,依然是2014年百姓去政府辦事的普遍感受。在近2500名受訪者中,超過78%的受訪者認為去政府辦事“很麻煩”或“比較麻煩”,超過81%的受訪者認為辦事流程“繁雜”和“比較繁雜”,辦一個手續(xù),有13.1%的人跑了10趟以上,而在3趟以下就辦完的只占28.7%,還不到三分之一。
一方面政府部門不斷公布簡政放權的清單,另一方面,普通百姓仍然覺得“不解渴”。為什么?多地基層干部告訴記者,簡政放權后有的部門“一放了之,躺倒不干”,放松監(jiān)管和服務,存在不作為、慢作為現(xiàn)象,“干部不緊不慢,百姓急得團團轉”。
工作多年的雜志社職員小劉從沈陽調到北京工作,在老家的養(yǎng)老保險關系需要調轉。他找過相關部門咨詢,但都推來推去,沒有明確答復。他曾多次到單位所在區(qū)域的行政服務中心,但工作人員告訴他,雖然進行了登記,但要向他原工作地發(fā)出一張商調接收證明,而這個過程至少要半年。距小劉首次辦理養(yǎng)老保險調轉已近5年,仍沒有回音。小劉考慮再三,決定托關系,找熟人,看能不能解決問題。
在新華社問卷調查中,像小劉這樣選擇“托關系、找熟人”的受訪者超過了七成,“托關系”辦事的潛規(guī)則仍非常普遍。
“中央的政策暖乎乎,為啥到了窗口單位就讓老百姓寒了心?”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表示,“倒洗澡水不能倒掉孩子。”簡政放權不是單純減少政府部門的工作量,而是要在精簡優(yōu)化政府工作內容的基礎上,提高辦事效率,減少拖延扯皮,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