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狹窄的巷子,還是冒煙的煤爐,還是掉漆的木門,住在天津市紅橋區(qū)西于莊的李忠義大娘,今天的心情已經(jīng)截然不同。
剛剛邁入八十虛歲的李忠義在西于莊生活了半個多世紀,眼下正在為告別做準備——過去14個月里,她兩次見到國務(wù)院總理李克強,都與這片占地64公頃、住了9000多戶人家、危陋房屋集中的棚戶區(qū)有關(guān)。
第一次是2013年12月27日下午,李克強總理坐在她家的床鋪上承諾,政府一定讓她住上有暖氣、有廚房、有廁所的新房。那一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已把西于莊改造納入了年度20項“民心工程”。
她做夢也沒想到,自己9個月后還能見到總理。2014年9月11日上午,在為西于莊居民興建的安置房小區(qū)里,她跟鄰居正看樣板房,總理又出現(xiàn)在面前——那是在出席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會見全球政商領(lǐng)袖的間隙,總理特地來視察安置房工程進展。安置房總面積80多萬平方米,計劃于2015年6月至12月陸續(xù)竣工。
李忠義記得很清楚,在那間寬敞明亮的新房里,總理與看房的街坊鄰居們一一握手,跟她握手時立即認了出來,稱她是“住小閣樓的那個大娘”。
總理仔細查看了樣板房的臥室、廚房、衛(wèi)生間,對正在看房的大伙兒說,棚戶區(qū)是歷史欠賬,也是城市傷疤。全國還有不少棚戶區(qū),我們一茬接著一茬干,一定能把傷疤撫平。
“全中國這么多億人口,總理還記著咱小閣樓這一家!”李忠義事后經(jīng)常感慨。
多虧了家里的小閣樓。她在20多歲時就住到了西于莊,家里有兩套緊鄰的小平房,加起來也只有20平米出頭。她育有兩兒兩女,家里最多時住有8個成年人,兒子在這里成家,孫子在這里出生,老伴在這里過世。如今她和女兒還住上下鋪,上鋪就是總理記住的那個“閣樓”。家里人喊它“暗樓”。
第二次見到總理后沒多久,李忠義在老房子斑駁的窗戶上貼了幾個大紅的“喜”字——她的外孫女從這兒出嫁了。這將是老宅見證的最后一件家庭大事。
李忠義還和女兒在木門前拍了張合影。這次是真的要走了。幾個月前,幾個部門聯(lián)合對房子開展了評估。
這些年里,即使沒有改造工程,有能力的西于莊居民也已陸續(xù)搬走了。她們能感覺到,住在這里的人越來越少。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