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小偷留壓歲錢”的道德感化力有多大
無疑,這兩位老人是善良的,他們“給小偷留壓歲錢”的做法,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感化小偷,起到喚醒良知的作用。事實上,2010年暑假他們外出時,這筆錢和信還真被人拿走了--回家時,地板上厚厚的一層灰印上了一串腳印,到了餐桌就停止了,家中其它地方都沒有被翻動過。我相信,該小偷的心靈一定感到了巨大的震撼,說不定真的跟名著《悲慘世界》里的描寫的苦役犯冉·阿讓一樣,受到米里哀主教的感化后洗心革面、終身向善,努力做一個好人。
不過,我還是想淡化“給小偷留壓歲錢”的道德功能,更愿意將其當(dāng)作房主的一種“自我保護(hù)”措施來看待。出門前給小偷在房子的顯眼位置留點現(xiàn)金,是不少人的習(xí)慣--賊不走空,拿到了錢,他或許就不再翻箱倒柜、給房主造成更大的損失。當(dāng)然,這樣說并非懷疑兩位老人的善意乃是發(fā)自內(nèi)心,只不過是覺得道德感化雖然有用,但畢竟非常有限,至少效果的隨機(jī)性太大。良知未泯的小偷可能會被打動,而對于那些慣偷和根本無道德感可言的人,你的留言寫得再情深意切也如同對牛彈琴,甚至還會引發(fā)他們的鄙夷和嘲弄。這其實不難理解--如果道德感化可以包治百病,還要警察干什么?
不管出于什么動機(jī),偷竊都是違法行為;不管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能成為任何人實施偷竊的借口。違法了,就該為此付出代價,根據(jù)情節(jié)輕重受到法律的懲處,這才是法治社會的應(yīng)有之義。很多時候,自律是靠不住的,他律才是根本,而法律是最有效的他律。過度拔高道德感化的力量,不僅不切實際,或許還有弱化法治的傾向。因此,我想問問兩位老人家:家里進(jìn)賊那次,報警了嗎?我尊重且贊賞包括他們在內(nèi)的所有好人的善良之舉,但更建議他們今后在考慮問題時,能夠超越道德的層面,多拿法律說事兒。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