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簍,土家族先民的運輸工具,凝聚著一個民族的智慧,也講述著大山群眾生活的艱辛。近年來,隨著農(nóng)村交通條件的改善,它已經(jīng)淡出人們的視野??稍诤币瞬牧陞^(qū)鄧村鄉(xiāng)黃金河村,卻有這樣的三兄弟,他們輪流背起背簍,載著母親,十幾年如一日,用雙肩感恩母親的養(yǎng)育,用耐心恒心書寫著平常而又不簡單的“孝”字。2014年11月,向明軍、向明遷、向明進榮登“中國好人榜”。
向氏三兄弟的父親離世后,母親身體日漸羸弱,2000年,老人突發(fā)高血壓,致使吃飯穿衣都有困難。為了更好地照顧老人,兒子兒媳商定:盡心盡力照顧母親,同時為了方便和母親聯(lián)絡(luò)感情,兒子兒媳輪流照顧,一月一輪換。自此,他們背起背簍,載著母親,14年如一日照料老人的生活。“中國好人榜”這樣介紹向氏三兄弟:一個竹筐,兩根肩帶,組成一副背簍,全聚仁者精華。一箱墨跡,民族瑰寶,濃縮六字家訓(xùn),吸收傳統(tǒng)精髓。向家的孝道,沒有驚天動地,卻可以打動每一顆尚善之心,可以影響每一戶百姓家庭?!?/p>
父親離世
兒子媳婦輪流照顧母親
向明軍,黃金河村衛(wèi)生室村醫(yī),向家的第三個兒子。他的大哥遠在外地,二哥已經(jīng)離開人世,自己是目前在母親身邊最大的一個,腳下還有兩個雙胞胎弟弟向明遷、向明進。這是一個在鄧村小有名氣的中醫(yī)世家,已故的父親向文熬是從鄉(xiāng)衛(wèi)生院退休的老中醫(yī),叔父向文耀也是鄧村衛(wèi)生院退休的老醫(yī)生,向明軍是幾兄弟中唯一繼承了祖業(yè)的人?!?/p>
向明軍的母親黃先秀出生于1927年,如今已是87歲高齡,老伴兒十多年前就已去世。隨著年歲漸增,老人身體越見羸弱。2000年陡然發(fā)作的高血壓使得老人行動艱難,吃飯掉碗,穿衣困難,言語混亂……這一切考驗著三對兒子和媳婦的仁心、孝心和耐心。怎樣照顧老人才是最好的方法呢?在農(nóng)村,由一對兒子和媳婦照顧老人,另外兩家拿撫養(yǎng)費是常見的做法,但三對兒子和媳婦都覺得,母親最需要的就是服侍和關(guān)愛,錢解決不了母親的問題。另外,老人呆在一個地方時間久了必然影響她的身心健康,要是大家輪流照顧,她可以時常換個環(huán)境放松心情,兒女們也方便和她聯(lián)絡(luò)感情。三對兒子和媳婦你一言我一語,最后商定了這樣的方案,一是只要母親在世一天,就要盡心盡力照顧一天;二是所有兒子和媳婦都要輪流照顧,輪替著接母親到自己家,以一個月為周期輪換?!?/p>
留守家鄉(xiāng)
悉心照料 協(xié)力反哺養(yǎng)育之恩
照顧母親的十幾年里,向家三兄弟、三媳婦沒怎么出過遠門,種茶葉、種天麻、在附近做小生意成了他們創(chuàng)收方式,外出打工、做生意掙大錢是他們向往卻怎么也不愿意的事。小兒子向明進曾經(jīng)講過這樣一段經(jīng)歷,有一次有朋友約他出去打工,工資很高,考慮到兒子還在上大學(xué),急需用錢,他跟朋友出去了。上班不到一個月,家里來了電話,說母親情況緊急,他沒顧得上給老板打招呼就回家了。雖然母親并無大礙,但當(dāng)他返回打工地的時候,被老板罵得狗血淋頭,3000多元工資一分都沒拿到。向明進心里有點遺憾,但沒有埋怨任何人。
在向明遷家,每到冬天就會擺著兩個火垅,一個放在廚房后面,這是茶鄉(xiāng)一般農(nóng)家都會有的布置,而另一個放在堂屋,向明遷解釋,這樣沒有潮氣,對母親的腿疼有緩解作用。鄧村的冬天比宜昌城區(qū)氣溫要低,為了讓母親溫暖地度過,三兄弟要格外地多弄些柴禾存在家里。兒媳們每天起床后都是先將火垅里燒一把柴禾,給母親穿好衣服后再去做其他的事情?!?/p>
天冷,老人的手腳也更加呆板,穿衣、洗澡不能自理。“顧不了那么多了,就當(dāng)是自己的孩子,其實比孩子難伺候,只要她稍微舒服點就好。”向明軍也記不清楚自己和愛人多少次幫母親洗大小便失禁后的褲子,“看到就吐,吐了再拿去洗,洗的時候還要吐,吐得我眼冒金星。”向明軍說這段話的時候自己又掉下了眼淚,四兒媳謝德芬說:“看著她下半身一片濕冷,腿上大片大片都是,我們怎么忍心讓她遭這樣的罪?再臟我們也得忍受啊。”
山路崎嶇
三兄弟用竹簍背母出行
鄰居們介紹,黃先秀老人雖然身體狀況并不太好,平時不常出門,但她特別喜歡陽光,除了夏天以外,只要是晴天,都喜歡去曬曬太陽。她的兒子們雖然都已是半百之齡,卻都盡量滿足母親這小小的喜好?!?/p>
在黃金河村,背簍基本已被摩托車替代,而向家三兄弟一家一個背簍,用來背著老人曬太陽和出門走親訪友。春節(jié)期間,是黃先秀老人坐背簍最頻繁的時候。“幾個兒子都蠻孝順。一過年,他們都爭著接我去團年,搶著接我去吃飯,我去哪一家,哪個兒子就拿背簍來背我。”說這話時,87歲的黃先秀臉上洋溢著幸福和滿足。三個兒子住的不遠,走路也就十幾分鐘的事,但背著母親一個多小時。起初,他們嘗試過用摩托車載母親出去走親戚,覺得不放心,又嘗試著抱,可黃金河村山路崎嶇,山路上歇腳非常困難,最后才決定用背簍背。“雖然家里都有摩托車,但母親年齡大了,經(jīng)不起顛簸,還是背簍穩(wěn)妥些。”向明進解釋。
2014年大年初一,天氣晴好,氣溫很高,三兄弟按照節(jié)前的商量在老四向明遷家里過年,向明軍習(xí)慣性地將母親裝進背簍,踏上了去老四家的路。從鄰居稻場經(jīng)過的時候,有村民拿起手機拍下了這一幕,而這一幕,距離向明軍三兄弟輪流照顧母親已經(jīng)14年,距離第一次用背簍背母親也已經(jīng)5年。
作為醫(yī)生,不管母親在哪個兒子家,向明軍每周必做的事情就是幫母親檢查,包括心跳和血壓,從不會忘記,也沒有一次落下。“只要我一去,搬個凳子往媽面前一放,她就知道是我要給她做檢查了,她自己就開始挽袖子,很配合啊。”每次檢查完,要是沒問題,向明軍就會微微一笑,表示不錯,而當(dāng)血壓不正?;蛴衅渌惓r,向明軍就會告訴妻子或弟媳怎么調(diào)節(jié)伙食,或馬上回到衛(wèi)生室給她送藥過來。周圍人笑稱黃先秀有專職健康顧問,還有伙食團,待遇很高。
歲月變遷
先輩遺訓(xùn)永存兒女心中
小時候,向家兄弟的父親在外行醫(yī),很少回來。母親每天放工的時候,背后背一個,胳膊肘夾一個,面前還抱一個,路上走幾個。母親將從野外采來的蒿子、芭蕉梗、魚腥草和在玉米面里供一家人充饑,父親回來給他們捎點糖、粉、面條之類的,大家就像過節(jié)一樣。三兄弟覺得,父母當(dāng)時服侍一大家子都挺過來了,現(xiàn)在一大家子服侍一個老人,理所當(dāng)然。他們認為,孝道是知恩圖報應(yīng)有的本分,是一切善行的起點。
如今,向明軍家里珍藏著祖輩留下來的上百部中醫(yī)學(xué)著作的手抄本,《藥性》、《傷寒經(jīng)》等,向明軍學(xué)過不少,講起來如數(shù)家珍。他還清晰地記得,不管是在診斷間隙與眾人的聊天,還是日常對子女的言教,祖父、父親談的最多的話就是:講道理,做善事。說到這里,向明軍又拿中醫(yī)打比方:“中醫(yī)將身體作為一個整體來全局性辯證看問題,合理處理問題,所以效果最根本、最持久,這就叫講道理,講的是人在自然中遵守天地人倫的大道理。正因為講大道理,就更要求從醫(yī)者具備非常高的善心,醫(yī)生心里有一點小小的雜念,就會影響疾病的治療,做事情要恰到好處,要符合人倫天理,人才會健康,家庭才會幸福。”很多人在看病時會問向明軍他們?yōu)槭裁磳δ赣H那么好,向明軍都會回答:“對母親好就像我們的五臟六腑,必不可少。你們換個角度想想,如果我對母親都不好,你們還敢請我看病么?”
一個竹筐,兩根肩帶,組成一副背簍,全聚仁者精華。一箱墨跡,民族瑰寶,濃縮六字家訓(xùn),吸收傳統(tǒng)精髓。向家的孝道,沒有驚天動地,沒有感人淚下,卻可以打動每一顆尚善之心,可以影響每一戶尋常百姓家庭。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