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關機關事業(yè)單位養(yǎng)老體制改革和公務員加薪的話題持續(xù)被推上了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一邊是基層公務員現身說法,在網絡上叫苦鳴冤,感慨工資低、待遇低、壓力大,不被理解;一邊是眾多網民一浪高過一浪的口誅筆伐,甚至破口大罵,認為公務員隊伍無病呻吟,拿著豆包不當干糧,不懂底層人民疾苦。雙方言辭之激烈、參與范圍之廣、持續(xù)時間之長,既在預料之中,又在情理之外。
公務員普漲工資的話題之所以能夠引發(fā)如此軒然大波,部分網絡媒體可謂功不可沒,緊緊抓住了“公務員今年加薪超六成以上”這一噱頭造話題、做文章。乍一看,加薪超過六成確實是一筆不小的數字,公務員花著納稅人的錢,享受著似乎優(yōu)人一等的社會福利,工資水平大幅上漲;而一些企業(yè)職工、下崗工人連基本生活都無法保障,你說公平不公平?雖說公務員10年沒漲工資,但相比全體社會公眾而言,薪酬漲幅如此之巨大,你說你干不干?相信答案毋庸置疑,若是加薪真是超過六成,老百姓固然是不會接受的。
然而,相關報道卻有意無意的回避了一些關鍵問題:作為推進公務員制度體制改革的重點,國家為公務員加薪,特別是提高基層公務員待遇,主要是基于以下三點考慮:一是將部分津補貼納入基本工資范疇,減少并規(guī)范地方津補貼發(fā)放。二是由公務員自行承擔養(yǎng)老保險,推進社會養(yǎng)老保險“并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三是適當提高公務員基本工資,建立與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薪酬保障體系。當前,我國公務員的收入主要是由基本工資和津補貼組成,其中,基本工資包括職務工資和級別工資,標準全國統一,津補貼發(fā)放則根據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地方財政收入水平確定,基本工資和津補貼大致呈現出3:7的比例。
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這樣一條段子:一名工資標準為22級三檔,實際收入為3279元的正科級公務員在仔細對照文件發(fā)現,按照工資改革方案,其職務工資和級別工資可增加1054元,在減少330元津補貼發(fā)放的情況下,實際增加724元。如果扣除8%的養(yǎng)老保險和4%的職業(yè)年金,改革后實際收入為3348元,工資收入僅僅增加了68元。由此可見,所謂的“加薪超過六成以上”只是針對公務員的基本工資,而不是包含津補貼在內的所有收入。
不知從何時開始,對政府、對公務員群體的負面報道逐漸成為了各類網絡媒體評論的焦點和吸引公眾眼球的亮點,社會輿論開始一邊倒的談政府色變、談公務員色變,大有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之勢。究其原因:一方面,少數領導干部貪污受賄、包二奶;少數機關、公職人員“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少數行政執(zhí)法部門違規(guī)執(zhí)法,亂作為;一些系統之間、部門之內職責職能、工作分工不完善,加之公職人員責任意識的高低強弱,造成部分公務員“忙成狗”,部分公務員“閑成豬”的現象客觀存在。但另一方面,部分網絡媒體斷章取義、以偏概全、混淆視聽,胡亂散播謠言的“本領”可見一斑。在我國,超過90%以上的公務員都屬于基層,試問有誰愿意在反對“四風”的大背景下為這部分無官無權的公務員提供優(yōu)厚的福利待遇和所謂的灰色、黑色收入?很多基層公務員“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常態(tài)無人知曉,沒有年終獎、沒有加班工資,甚至生活都要靠“啃老”接濟的狀況無人問津......
原本應當讓社會公眾真正了解這一群體為國家、為社會所作出的貢獻時,很多網絡媒體卻只顧一己私利,把“點子”想到了別處。從“錢云會舉報違法征地,遭五人摁倒工程車碾壓致死”到“河南官員把拆遷戶孩子扔下樓”,再到“‘公務員房’拋售:隨身帶房本午夜簽合同”,“美女不配合強奸被判刑”等等,哪一條不是被少數媒體刻意夸大、炒作、甚至虛構產生的?從萬州“10.18”群體事件,再到甕安事件的發(fā)生,哪一個不是針對政府和公務員群體的惡意謠言所引發(fā)的?長此以往,社會誠信蕩然無存,政府的公信力更會遭到嚴重損害,甚至漸漸掉入“塔西佗陷阱”,間接為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的“顏色革命”和思想滲透提供便利,危害社會和諧穩(wěn)定和國家長治久安。
在傳播多元化、信息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網絡時代,新興媒體在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方方面面,在政府和社會民眾中間,承擔著監(jiān)督員和裁判員的光榮使命。政府需要監(jiān)督,才能夠正己修身;社會需要信息,才能夠發(fā)展進步;而媒體更需要傳播及時準確、全面透徹的信息,才能夠正確的引導社會輿論,釋放正能量。網絡時代的新興媒體,需要的不是嘩眾取寵、故弄玄虛,“得”與“德”,既是一份“耳聰目明”的職業(yè)技能,更是一份務實求真、崇尚真理的職業(yè)操守和社會責任,丟不得,也忘不得!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