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簡介
哥斯達黎加共和國位于中美洲南部。“哥斯達黎加”西班牙語意為“富饒的海岸”。面積5.11萬平方公里。人口246萬(1984),白人占77%,印歐混血種人占20%,其余為黑人和印第安人。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語言是西班牙語。首都圣約瑟(現(xiàn)譯圣何塞)。 1502年C.哥倫布第四次航行時發(fā)現(xiàn)哥斯達黎加海岸。此后,西班牙殖民者曾多次入侵,1563年建卡塔戈城,哥斯達黎加淪為西班牙殖民地,劃歸危地馬拉都督府管轄。殖民統(tǒng)治時期,在西班牙殖民者的殘酷奴役和壓榨下,印第安人幾乎被消滅殆盡,可供奴役的勞動力很少,西班牙人不得不自己耕種小塊土地,生產(chǎn)自己需要的農產(chǎn)品。
在哥斯達黎加的每家工藝品店里,都能看到大大小小、色彩鮮艷的牛車模型
傳統(tǒng)的牛車,是哥斯達黎加最著名的工藝。從19世紀中葉開始,牛車就被用來運輸咖啡豆,從哥斯達黎加中央谷地,越過群山,送到太平洋海岸的潘塔熱那斯,全程需要10至15天。牛車采用沒有輻條的車輪,一種阿茲臺克人的圓盤和西班牙輻條車輪的混合物,為使車輛穿過泥漿路時不至陷入泥沼。許多情況下,牛車是一個家庭的唯一運輸方式,它也經(jīng)常被當作社會地位的象征。
2005年11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哥斯達黎加的牧牛傳統(tǒng)和牛車”榜上有名,1988年,更被哥斯達黎加政府正式規(guī)定為國家象征,使這項國粹成為了哥斯達黎加民族的代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評定報告中說,雖然牛車是一件具體的東西,但是伴隨它存在的哥斯達黎加民間傳統(tǒng)和文化卻是難以觸及的珍貴遺產(chǎn)。
彩繪牛車是哥斯達黎加最著名的傳統(tǒng)工藝之一
基本內容
哥斯達黎加的牛車不大,比我們常見的大車要小差不多一半,卻用兩頭牛駕轅拉車,牛身往往比車廂還要長得多,看上去頗有些滑稽,一開始的哥斯達黎加牛車跟別處的并沒有太多不同。19世紀中葉,咖啡種植在哥斯達黎加蓬勃興起,由于咖啡種植園在內地中央谷地,而咖啡豆主要供出口,需要送到太平洋海岸的蓬塔萊納港,路程遙遠不說,道路狹窄坎坷,需要跋山涉水,穿林越莽,還要穿過隘口和沼澤,只有牛車才能適應這樣的道路條件。在實踐中,聰明的哥斯達黎加人發(fā)現(xiàn),過大過長的車廂無法適應惡劣的道路條件,而傳統(tǒng)的輻條車輛在通過沼澤時容易沾上很多淤泥,影響行車速度,因此他們將車廂縮短,車輪換成一塊實心的大木頭圓盤,于是便形成了今天的牛車結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