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固本培元:為中國文化軟實力厘清根脈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如何對待傳統(tǒng)文化?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有明確的論述??偟闹鲝埵?ldquo;吸取精華,剔除糟粕”。面對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人信仰缺失、思想混亂、道德滑坡、人格扭曲、國家意識淡薄、民族自尊自信失落的現(xiàn)狀,習近平同志敏銳地意識到,為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除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外,必須增強民族自信,而民族自信的關鍵是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因此,他在一系列關于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重要講話中,頻頻提及中華文化,強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ōu)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強調“建設文化強國,必須立足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汲取營養(yǎng),獲取力量,賦予時代精神”。
這些論述,抓住了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根脈。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包括很多可以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髓。例如,秦漢之際的儒學經典《禮記·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這實際上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核心價值觀體系。北宋五大儒學家之一張載提出了四句名言,主張“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其實也是一種核心價值觀的表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文化的積淀,中國古代漸漸形成了全民族普遍認可的價值觀,包括仁、義、禮、智、信、忠、孝、恕、廉、勇等一系列的表達,雖然主要是圍繞著個人品德修養(yǎng)和行為規(guī)范,但同樣影響著社會與國家,對今天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先秦以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至少有以下九個方面的內容至今仍然富有生命力。一是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二是崇尚氣節(jié)的愛國精神:“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三是做人要有信仰、有氣節(jié)、有操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四是經世致用的務實精神:主張積極入世、報國救世; 五是人定勝天的能動精神 :“制天命而用之”;六是厚德仁民的人本精神:“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七是“天下為公”的“大同”理念:倡導“大公無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八是包容多樣、尊重他人的民主精神:“君子和而不同”;九是“天人合一”、“和合”有為思想 。
當然,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遠非以上九個方面,圍繞治國、理政、統(tǒng)兵、作戰(zhàn)、勵志、勤學、禮賢、智謀、實踐、哲理、文藝、體育、中醫(yī)等方面還有很多深刻的思想,都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資源。充分發(fā)掘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文化強國建設必然擁有深厚的底蘊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魅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