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哥”是個普通消防戰(zhàn)士,對他來說,“糞坑救嬰”也是一次很普通的救援行動,但正是這種“普通”的職業(yè)精神感動了我們。我們中的多數(shù)注定是普通人,做不出什么壯舉,但只要我們做好應該做好的事,社會就是溫暖的。每個行業(yè)或崗位,都有與之相應的職業(yè)要求。警察維護治安、老師教書育人、醫(yī)生救死扶傷、工人添磚加瓦、公務員為民服務……但現(xiàn)實中,職業(yè)精神也在不斷遭受沖擊,有一部分人甚至連自己的職業(yè)底線都守不住。在轉(zhuǎn)型期社會,我們最需要并不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而是一個個兢兢業(yè)業(yè)、愛崗敬業(yè)的普通公民。
我們也沒必要把“吶喊哥”推上道德神壇,塑造成典范、英雄供人膜拜。各行各業(yè),人人都可以成為“吶喊哥”,人人都能傳播正能量。這才是“吶喊哥”的真正價值所在
“吶喊哥”映襯救助通路狹窄
換言之,在關系生命安危的救助上,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黃金時間”,每拖延一秒鐘就可能意味著一條生命喪失?;谶@一責任和緊迫意識,“吶喊哥”無疑將救助生命的責任發(fā)揮到了極致。但一些堵路的車輛和行人,為什么看到打著“雙閃”、鳴著警笛的消防車不主動避讓?是避無可避,還是“麻木不仁”?可能都值得深究和詰問。去年3月2日,湖北省恩施市土橋壩一“三合一”場所發(fā)生火災,恩施州消防支隊接到報警后,第一時間調(diào)集距火災發(fā)生地1公里執(zhí)勤點的官兵趕赴現(xiàn)場進行救援,由于交通堵塞、道路不暢,出警耗時11分鐘,導致救援陷入被動。2012年2月18日凌晨,運送病患到浙江省麗水市人民醫(yī)院的救護車,被堵在路口(距目的地醫(yī)院僅百米距離),雖然拉響警報,但依然通行艱難,百米距離成為生命“天塹”。此外,城市中消防通路被侵占的事情也時有發(fā)生。所以,在聽到“吶喊哥”真情救助生命的無畏吶喊之時,是不是更應該反思?
一些人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tài),有的甚至公然違法挪用、侵占消防設施;而城市車輛日益密集,也直接給各類特種車輛和公共救助行為造成阻滯。在不到4分鐘內(nèi),“吶喊哥”充滿真情的百余次吶喊,吶喊出來的是社會正能量,但吶喊出來的恐怕也有對公眾救助意識的警醒。社會是公眾組成的,公眾救助能力直接關系每個人的切身利益,說不定哪一天,同樣的事情就會發(fā)生在我們身上。以此及彼、換位思考,誰不希望城市救助通道暢通、市民百姓整體上公共救助意識提升呢?
在公共救助機制和應急機制上,不能僅靠政府有關方面單打獨斗,每一個人都應該自覺行動起來,主動呵護我們的“生命通道”。不用“吶喊”也能自覺避讓,不用“吶喊”也能一路暢通,這才是城市公眾應急救助的本意。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