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打勝轉變作風這場關系我們黨生死存亡的特殊戰(zhàn)斗,需要黨員干部發(fā)揚釘釘子精神,持之以恒銘記一個“廉”字、踐行一個“嚴”字、守住一個“清”字。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之初,有些黨員干部對反對“四風”并不看好,認為這只不過是“形式”罷了。然而,一年下來,保持高壓的整飭和蕩滌作風之弊、行為之垢,不僅讓廣大黨員干部的靈魂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也讓群眾感到了作風“新常態(tài)”帶來的陽光和空氣。
作風“新常態(tài)”,是教育實踐活動取得的顯著成果。“新常態(tài)”與“舊常態(tài)”相比,“新”在理想信念的強元固本,“新”在作風建設的返璞歸真,“新”在失范行為的撥亂反正,“新”在精神狀態(tài)的祛邪清淤。有人把作風“新常態(tài)”比喻為陽光和空氣。群眾沐浴著我們黨親民的陽光,吮吸著我們黨愛民的空氣,溫暖自然涌在心頭。與老百姓的感受不同,那些過去過慣了“好日子”的個別干部,則有些不適應、不自在、不情愿了。不適應,是因為過去的特權被“清零”了;不自在,是因為過去的好處被“請走”了;不情愿,是因為過去的尊嚴被“剝奪”了。現(xiàn)在這些干部的“指望”,就是“企盼”這場肅紀風暴之后還能吃香的喝辣的,還能繼續(xù)揮灑前呼后擁的“風采”,還能繼續(xù)享受推杯換盞的“韻味”。一廂情愿的想法,顯然低估了這次教育實踐活動的嚴肅性和我們黨反腐倡廉的堅定性。
最扎實的答卷是黨風的變化,最有力的證明是作風的轉變。貪官落馬了,懶官挨批了,老百姓拍手稱快。臉好看了,事好辦了,老百姓心平氣順。公款吃喝不敢了,公款旅游不能了,收受禮品不許了,濫發(fā)獎金不讓了,所有這些變化和事實更讓老百姓喜出望外。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效說明,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壓縮“四風”生存的空間,不僅營造了清正、清明的政治生態(tài),更為老百姓灑下了撫民、愛民的陽光雨露。
教育實踐活動有時限,而作風建設無時限,更無止境。群眾不僅需要陽光的煦照,更需要雨露的滋潤,這就是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的根本原因。習近平同志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深刻指出:“這一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基本結束了,但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的歷史進程永遠不會結束。”“永遠不會結束”,這既是決心和信心,更是保持作風“新常態(tài)”的動員令和宣言書。持久打勝轉變作風這場關系我們黨生死存亡的特殊戰(zhàn)斗,需要黨員干部發(fā)揚釘釘子精神,持之以恒銘記一個“廉”字、踐行一個“嚴”字、守住一個“清”字。
銘記“廉”字,筑牢從政的廉潔底線,這是鞏固作風“新常態(tài)”的前提;踐行“嚴”字,把嚴以律己化為一種自覺和責任,這是鞏固作風“新常態(tài)”的保證;守住“清”字,人人為營造風清氣正的黨內新環(huán)境拂塵盡責,這是鞏固作風“新常態(tài)”的關鍵。
經過這次教育實踐活動,黨員干部改進作風確實有了一個良好開端,但有些成果是在高壓態(tài)勢下“擠出來”的,特別是有些人的廉潔問題還僅僅停留在“不敢”上,“不想”的自覺性、堅定性尚未完全形成。形成“不想腐、不愿腐”的氛圍和機制,既要靠全黨的共同努力,更要靠黨員干部的從嚴自律。
習近平同志指出:“從嚴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們共產黨人最講認真,講認真就是要嚴字當頭,做事不能應付,做人不能對付,而是要把講認真貫徹到一切工作中去。”“嚴”是對“松”的否定,身上長滿“松”的癰疽,必然對“嚴”有一種排斥力。如果沒有這種排斥力,怎么會有領導干部膽敢“頂風”吃喝玩樂?過去長期存在的“啃公思維”,就是治黨管黨失之于軟、失之于松的直接后果。這次教育實踐活動的力度及成果,昭示了一條從嚴治黨的基本規(guī)律:從嚴才能殺滅政治病菌;從嚴才能掃除政治垃圾;從嚴才能整飭執(zhí)政環(huán)境;從嚴才能凝聚正氣、萬眾歸心。
“做事不能應付,做人不能對付”,這是對從嚴律己的基本要求。保持和鞏固作風“新常態(tài)”的成果,需要人人戒除私欲、遵章守紀、克己奉公。唯有如此,全黨才能以嚴的標準、嚴的行動不斷推進與人民群眾血肉聯(lián)系的歷史進程;也唯有如此,群眾才能永遠享受我們黨愛民的陽光和清新的空氣。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