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不少國家都在發(fā)力反腐,其中不少經驗值得我國借鑒,或成為我國反腐的“他山之石”。綜觀外國這些反腐經驗,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依靠制度體系使公職人員“不能腐”;確立懲戒措施讓公職人員“不敢腐”;利用教育和待遇保障使公職人員“不想腐”。
國外如何推動“不能腐”
依靠制度體系,盡力降低腐敗發(fā)生的機會,這是許多國家確保公職人員“不能腐”的主要措施。
首先,確立合理的公共權力劃分制度,避免權力過度集中帶來的弊端。國外一些反腐專家認為,如果將決策權、執(zhí)行權和監(jiān)督權相互分離,將大大降低腐敗發(fā)生的可能性。
例如,在挪威大大小?。矗埃岸鄠€城市,市里一切重大事項如預算和決算等的決策權,屬于通過選舉產生的市政理事會,以市長為首的市政廳只有執(zhí)行市政理事會決策的權力,并向市政理事會報告執(zhí)行情況。此外,市里的公共工程和政府采購有一套專門的透明機制,市長根本不可能插手。
其次,構建反腐的立體網(wǎng)絡,推動反腐在多層次、各領域展開。在全國層面通過立法反腐,是許多國家的做法。英國出臺了公共機構行為法、反賄賂法,德國有反腐敗法,越南有預防和反對腐敗法。這些法律對腐敗行為進行了嚴格界定。
除通過法律反腐外,一些國家還在其他層面推出反腐舉措。在英國,議會反腐是反腐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議會下院設立了10多個與政府部委對口的專門委員會,負責對政府相關部門的監(jiān)督,此外還通過質詢、投票、調查、辯論等手段對公共機構、政黨、議員和其他官員進行全方位監(jiān)督。英國各政府部門和公共機構大多也有內設的審計和投訴部門,成為政府內部反腐的重要渠道。例如,英國國民醫(yī)療服務體系設有審計委員會和反欺詐服務處,以此確保腐敗行為無處可逃。
第三,確保反腐機構的權威性,以打造運轉高效的反腐平臺。印度尼西亞設有肅貪委,有權對涉嫌腐敗的高官展開調查;新加坡設有貪污調查局,可以對公共或私人領域的腐敗行為展開調查;美國則設立了特別檢察官制度,賦予其特別調查權和上訴權;阿根廷反腐敗辦公室主要負責對“政府管轄的聯(lián)邦機構和附屬組織以及有國家參與的公司、團體和所有其他公共和私營機構”進行反腐檢察工作。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