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到聯(lián)系點走訪群眾時,由于內(nèi)急,筆者小聲問戶主老陳,“廁所在哪里?”他笑了笑:“我家沒有,下面這家有,我領你去。”我說:“不用不用,你指一下方向就行。”他執(zhí)拗要領我去,等我從廁所出來時,他還在那家人的門口站著,我說:“你怎么不先回去?”他說:“他家的狗有點兇,怕嚇著你!”他的回答很簡單,但卻讓我陷入無限的思考和愧疚之中,多么淳樸的農(nóng)民呀!
這件小事讓我突然想起去年在參加云南省委組織部劉維佳部長的一次視頻講座講到的一個小故事。他說,在他到楚雄州武定縣插甸鄉(xiāng)住村時,他住的那家農(nóng)戶只有兩個老人在家,養(yǎng)了一群羊,平時為了放養(yǎng)方便和預防晚上有人偷,給領頭羊拴了一個鈴鐺,白天放羊時,只要聽見鈴鐺響,就可以順著方向找到群羊;晚上,頭羊反芻時就會把鈴鐺搖響,聽到鈴鐺響,老人心里就踏實。第二天早上,他起來后,看到老農(nóng)已經(jīng)早起在門口砍柴,老農(nóng)看見他起來,滿臉微笑地對他說:“部長,你昨晚是否睡得好?”劉部長在回答中突然問:“早上咋個聽不見羊鈴鐺響了呢,羊是否還在?”老農(nóng)答道:“在,昨晚羊鈴鐺不斷地響,我怕影響你睡覺,所以半夜起來用谷草把鈴鐺堵了。”劉部長感嘆,老百姓關心我們要比我們關心他們的還要多啊,我們離老百姓的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
我反復回味劉維佳部長講的故事,結合自己的這次親身經(jīng)歷,感受到了“給群眾一分關愛就會得到群眾九分尊敬”的道理,心里時刻提醒自己:“要嚴格要求,跟群眾零距離接觸,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
有一首詩這樣寫,“世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是心與心的距離;…世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樹與樹的距離,而是同根生長的樹枝,卻無法在風中相依…”。人民群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拉近與群眾的距離關鍵在心,務實管用的在行動。讓我們把心交給群眾,做到跟群眾息息相通,心心相印。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