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官,古今皆有。只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貪官自身也得到了“進化”,“貪”的內(nèi)容更為豐富,“貪”的方法也五花八門。但總離不開最為核心的貪腐本質—“欲望”與“利益”。
縱觀當代貪官,無論是省部級大員還是地方小吏,只要有貪腐的欲望,他們就會像發(fā)臭的雞蛋一樣讓細菌無孔不入。在各個領域,只要他們手中掌握著權柄,他們就會把權柄變成“搖錢樹”。不擇手段的斂財,造就了公務員“灰色收入”的傳奇神話,也造就了一個個新的社會“富豪”。而他們究竟會如何大膽,放縱自己呢?其中或許有很多的原因,但有一個原因我想恐怕是很多貪官敢玩火自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那就是犯罪成本低。很多貪官都是社會的精英,每做一件事情都會權衡利弊。比如某個貪官,在進行貪腐的過程中,其實他已經(jīng)權衡過:一旦東窗事發(fā),大不了做幾年牢,出來他照樣是個社會“富翁”,只不過是從官員轉變?yōu)樯倘硕?,他才敢為之。由于貪官很會偽裝和轉移其貪腐資產(chǎn),所以依法沒收的畢竟是小頭,大頭還是他做幾年牢出來享受,這樣低成本的犯罪貪腐也許又是很多貪官的“潛規(guī)則”。
由此可見:犯罪成本低是滋生貪官的沃土,只有治理好了“土地”,貪腐犯罪的種子或許會很少落地生根,不至于開花,結出碩果。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