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國務院召開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會議上對校園足球作出重要指示,而教育部將主導校園足球,并推出一系列措施推動校園足球進入升級版。會議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表示,將完善政策,形成校園足球激勵機制;把學生足球特長水平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寫實記錄,形成檔案,供上一層學校招生參考。(11月27日《京華時報》)
足球作為世界第一運動,其水平和質量的高低具有風向標的作用,對一個國家體育的評價也具有重要的參考。盡管中國足球“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的口號喊了多年,然而足球水平卻不升反降,已然成為國人的心頭之痛。女足已然沉寂多年,男足除了參加2002年世界杯,各個年齡階段的國家隊成績直線下滑,以前引以為傲的青少年足球也失去了優(yōu)勢,不僅與世界水平越來越大,在亞洲也頹勢明顯,很多時候的大型比寒中,擺在中國足球面前的,不是能否奪得獎牌的問題,而是如何擺脫積分墊底的尷尬。
在建設體育強國的路徑中,足球短板的問題必須解決,中國體育的“后腿”也必須補齊。與對成績的饑渴相比,則是中國足球基礎薄弱的尷尬現(xiàn)實。目前我們全國注冊球員只有2萬人,注冊教練4000人,注冊裁判5000人,即便把校園足球75000小球員都算上也不過是10萬人出頭,而且校園足球75000人里邊其實大部分是不具備成為職業(yè)球員的能力條件和意愿。如此脆弱的基礎,想讓中國足球取得預期中的成績,可以說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從日韓或者歐美足球的經(jīng)驗來看,其之所以強大就源于有龐大的群眾基礎,有人數(shù)眾多的足球人才儲備。那么,足球人才從何而來?還得“從娃娃抓起”,讓校園足球的繁榮和發(fā)展成為破解瓶頸的出路。以日本為例,其足球崛起就源于校園足球的發(fā)展。據(jù)介紹,日本發(fā)展足球依托的是學校,校園足球讓日本足球騰飛。目前,日本大多數(shù)中小學校擁有完整的聯(lián)賽制度,全國僅女子足球隊就超過了1000支,男子足球隊的數(shù)量更加龐大。日本校園足球聯(lián)賽上座率火爆,日本高中的球隊一共4174支球隊,以一支球隊的正常建制23人算,光這一項比賽日本踢球的高中生就達近10萬人。
有了如此強大的基礎保障,盡管日本國內的足球聯(lián)賽只是半職業(yè)化,球員的收入水平不高,但依然有源源不斷的人才供給。國內要改變校園足球不振,足球基礎薄弱的狀況,就必須有所創(chuàng)新和實行重點兼顧,增加足球在校園體育中的比重,并納入綜合素質測試之上,相信通過導向機制的調整,再加上國家政策的傾斜,在采取了一系列的綜合措施之后,校園足球的發(fā)展必然會煥發(fā)生機,足球基礎薄弱的情況才會真正扭轉。
當然,實現(xiàn)足球的強大離不開群眾體育的強大,足球進校園也好,成為體育必修課也罷,關鍵還在于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最終的目的還得靠促進校園體育和群眾體育的發(fā)展,夯實群眾體育的基礎。只有體育鍛煉成為一種國民素養(yǎng)之后,包括足球在內的所有體育項目,必然會迎來光明的前景,我國也才能由體育大國成長為體育強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