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體會“慈善”本意
針對一些質疑,四川文明網(wǎng)網(wǎng)友何勇海表示,這三個孩子捐50萬元壓歲錢設立慈善基金,是不是表明有錢人家的孩子才能做慈善?普通人捐的錢少,不能成立基金,是不是被剝奪了做慈善的權利?這其實都是偽命題。成立基金的門檻是一種管理方法,而不是一種歧視手段。慈善本就不設門檻,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行善的人也不應論貧富,錢多有錢多的善舉,錢少有錢少的善舉。慈善需要發(fā)自內(nèi)心、量力而行。只要我們體會到了慈善的本意,就會認識到,這三個孩子捐50萬元壓歲錢設慈善基金,并不會影響其他家長帶孩子一道為慈善事業(yè)獻愛心。
在華龍網(wǎng)網(wǎng)友張松看來,學生做慈善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但“壓歲錢”和50萬元,以及孩子哪來這么多的壓歲錢、其父母是什么身份、收入來源正當與否等問題,卻讓原本無可爭議的事情被莫名其妙地引入爭議軌道。如今,此事的真正看點,或許已經(jīng)不是學生做慈善本身,而是公眾為何會有一連串奇怪的反應。這深刻反映出某些社會心態(tài)。
該網(wǎng)友進一步分析道,盡管新聞中提到某位孩子的父親是企業(yè)家,但在當下,很多人似乎習慣于一看到“別人富有”就想到“來源的不正當”,而不管你是在炫富,還是在做慈善。其實,慈善作為一種社會救濟手段,是社會責任感與公益心的體現(xiàn)。無論是捐助者還是被捐助者,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如何對待它,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映照。人們對這一新聞的爭論不休,從側面證明了一些人在財富觀念、慈善認知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很顯然,這種對別人的財富和慈善行為的排斥和質疑態(tài)度更值得警惕。
還有不少網(wǎng)友提出,當前,我國的民間慈善、“平民慈善”仍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這就需要全社會呵護善心、善舉。應暢通渠道、提供多種形式讓人們實現(xiàn)向善的愿望,并將慈善作為讓人們了解社會、培育公民精神的重要途徑。其中,針對孩子這個特殊群體,可以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中,明確他們設立慈善專項基金的低門檻;各慈善組織也可以在各自的管理辦法中,針對孩子降低“進入”門檻。這樣,才能讓更多的孩子乃至成年人更好地理解慈善的本意、增強慈善意識、投身公益行動。
【啟示與思考】
這3名中小學子的舉動,引來的幾乎是一片贊譽聲,個別存有微詞的文章,指向的也都是上海市慈善基金會自己制定的《專項基金管理辦法》規(guī)定的“起步價”50萬元,這一門檻太高。的確,從贊揚來看,專項基金資助的是特困家庭的中小學生和自閉癥患兒,以及患有視、聽等障礙的特殊兒童。這與此前傳統(tǒng)媒體宣傳中孩子們打破壓歲錢罐,捧著一堆零錢投入捐款箱中的形象,可謂相去甚遠。采用專項基金的方式來幫扶別人,依憑的是專業(yè)的執(zhí)行機構,在提升慈善效率的同時,也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
從批評聲音來看,50萬作為設立專項基金的起點太高,對于廣泛推動青少年自己來設立專項基金可能存在較大阻力,這一點質疑確有其必要。再者,一種主流的贊賞也認為,鼓勵和支持青少年利用自己的資源或者自己籌集資源來設立專項基金,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說,興許不能抱以太大希望;但是,從培育青少年的慈善理念,尤其是專業(yè)化的慈善意識來看,這類的行動本身非常重要。
成立基金會不同于一次性捐款?;饡叩眠h,首先要先解決來源問題。以“青春之光愛心專項基金”為例,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孩子們繼續(xù)捐出壓歲錢;二是將基金存在銀行產(chǎn)生利息或由慈善基金會專業(yè)人士通過理財保值增值,產(chǎn)生的利潤追加到基金中;三是三名學生的其他同學自愿將多余的壓歲錢投入到該基金中,共同管理該專項基金;其次,要解決透明問題,基金會唯在透明的狀態(tài)下運行,才有公信力。這就涉及到如何管理基金會的問題,顯然,憑孩子自身的力量很難完成。
壓歲錢成立愛心基金是一次“慈善學習”,對于孩子來說,學習的是愛心奉獻,學習的是管理愛心基金會;對于大人來說,是如何通過專業(yè)管理來提升孩子的慈善能力;而對于政府來說,則是如何盡快讓“慈善法”早日落地,讓更多的孩子設立愛心基金,在規(guī)范的框架內(nèi)施行。
壓歲錢成立愛心基金是慈善領域中的一個新的話題,也是我們學習的機會,我們都該倍加珍惜,讓愛心集聚起更加宏大的力量,讓愛心涌動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歡迎繼續(xù)關注經(jīng)典案例。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wǎng)站71.cn,違者必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