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老鼠,偽善何時入正途
對放生老鼠之類的動作,如何在“蓄意”和“過失”之間進行認定,如何權衡“放生”這種“善舉”的正義性和危害性之間的關系和權重,尤為重要。
同以往放生龜和蛇等“靈物”相比,此次廣州發(fā)生的放生老鼠事件,實在讓人難以同“善”聯(lián)系起來。畢竟,坑渠鼠是不少致命病毒宿主,也易繁殖。這也讓人質疑:這般放生善舉何時才能步入正途?
從放生者的角度而言,放生行為大多被賦予“行善”“贖罪”等意義,但從當前的情況來看,放生者大多只關注放生這一動作,并不去關心放生的內涵及放生后的影響。就此次廣州放生老鼠事件而言,五人選擇坑渠老鼠作為放生對象,就沒有考慮到其可能對人們的生命安全和環(huán)境生態(tài)構成威脅;更沒有考慮到,放生行善并非滿足自身道德優(yōu)越感的路徑,而是一種關乎生命的價值取向,不論放生老鼠遭致哪些生命的生存受影響,其行善的目的都是達不到的。因此,真正認識放生行善的意義,才是告別偽善的第一步。
而從社會治理者的角度而言,在放生屢次成為危害公共安全的潛在威脅時,對這種行為如何界定,如何從社會管理乃至法律層面上對此類事件進行防控和監(jiān)管,應該有所行動。此次放生大量老鼠的案件,當?shù)鼐揭呀泴⑽迦酥械膬扇俗カ@,雖然放生者的真實動機仍然不能確定,但不少村民家中遭受鼠患,不少人還擔心有傳染病的危險,此次事件已經造成的危害卻顯而易見。然而,如何在“蓄意”和“過失”之間進行認定,如何權衡“放生”這種“善舉”的正義性和危害性之間的關系和權重,如何針對此類事件的特點對廣大群眾進行說明和提示,顯然比事件本身更重要。
放生行善是一種利他行為,原本無過。可如果幫了一個,害了一群,乃至傷害了人的生命,就是一種虛偽的善良。對于此類放生行為,不論是參與者還是監(jiān)管者,探究其本源,研判其后果,做好預防和補救,都應該成為一種自覺,如此,放生老鼠這樣的偽善才能有所緩解。
“行惡式放生”不能游走“法外”
我國一些地方歷來有“放生積德”的傳統(tǒng),認為放生能體現(xiàn)對敬重生命和慈悲救度的精神。在有些“善男信女”眼中,放生更被賦予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含義,代表了人類文明和社會文明的發(fā)展進步。正因如此,近年來民間大規(guī)模放生的新聞屢屢見諸報端。但是,與放生其他野生動物背后存在的動物捕捉、買賣、甚至致死的倫理爭議不同,深圳此前出現(xiàn)的放生毒蛇,以及如今廣州發(fā)生的放生老鼠,則需另當別論。
善意需要善行,相反,并不是所有被賦予了“高大上”意蘊的由頭,都可以演變成一場貨真價實的善行。這就好比人們不能以慈善捐贈的名義行詐捐之實,或者有意將積壓霉變的食品捐給受助人,也不能以支教的名義盡情享受西部山區(qū)的美景,順便剝奪掉孩子們暢想了半年的假期。如果承認上述行徑已經背離了慈善與助學的本意,那么就應該承認,放生毒蛇、老鼠等行為,也脫離了放生的原點——因為其性質相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