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的邊界是英國和德國共同申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包括英國的哈德良長城、安東尼長城和德國的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墻,是羅馬帝國擴張的歷史見證。1987年英國的哈德良長城首先作為文化遺產(chǎn)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2005年增擴了德國的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墻,2008年增擴了英國安東尼長城。
“羅馬石灰墻”代表了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疆域的邊界線。它延伸超過5000公里,跨越大西洋沿岸北部的英國、歐洲黑海,并從那里到紅海和整個北非大西洋沿岸。今天還遺留了石灰組成的殘余建圍墻、壕溝、炮臺、碉堡、了望塔和平民定居點。某些部分的線路已經(jīng)出土,有些經(jīng)過重建,有的被毀。德國的這兩個部分覆蓋長度為550公里,從德國西北部直至東南部的多瑙河。118公里長的哈德良長城(英國)是公元122年在哈德良皇帝的命令下建造的,是羅馬帝國在不列顛省的北部邊界。這是一個突出的例子,證明了古羅馬的軍事組織狀況,并說明了防御技術(shù)和地緣政治戰(zhàn)略。蘇格蘭的安東尼長城是一個長達60公里的防御工事,是公元142年由安東尼•庇護皇帝用以防御北部“野蠻人”的。這是羅馬帝國邊境的最西北部分。
遺產(chǎn)包括英國的哈德良長城、安東尼長城和德國的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墻
英國哈德良長城——羅馬人入侵了英格蘭的見證
哈德良長城是一條由石頭和泥土構(gòu)成的橫斷大不列顛島的防御工事,由羅馬帝國君主哈德良所興建。長城長約120公里,幾乎向正西方,從泰恩河畔沃爾森德到索爾威灣。哈德良長城包括城墻、瞭望塔、里堡和城堡等,完整地代表了羅馬帝國時代的戍邊系統(tǒng)。A69和B6318公路大體沿城墻而行,從紐卡斯爾到卡萊爾。城墻全部在英格蘭境內(nèi),西端離蘇格蘭南界15公里,東端離蘇格蘭南界110公里。1987年,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首先將英國的安東尼長城作為羅馬帝國的邊界遺產(chǎn)項目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公元43年古羅馬帝國占領(lǐng)了不列顛島的大部分(今英格蘭地區(qū))。公元84年羅馬軍隊向北推進,在蘇格蘭東北部戰(zhàn)役中最終征服了當?shù)氐囊恍}亂的蘇格蘭部落。后來,羅馬軍隊撤退到泰因山谷地區(qū)。在那里,他們早已修筑的大道和一些要塞,形成了長達128公里的西北部邊界。
英國哈德良長城
公元122年,羅馬皇帝哈德良(76—138年)巡視不列顛島,決定在北部邊界修筑城墻,從東海岸一直延伸到西海岸,橫貫全島,抵御北方皮克特人的攻擊,保護羅馬帝國控制下的英格蘭農(nóng)耕經(jīng)濟。并沿著英格蘭北部修筑一系列防御工事;后人統(tǒng)稱為“羅馬長城”或哈德良長城。建造這座長城的目的是為了在不列顛島上把羅馬人與外邦人分隔開來。在羅馬人看來,長城以南,是受羅馬帝國教化的“文明人”,長城以北,是“野蠻人”。
逶迤英格蘭北部的哈德良長城,西起索爾韋海灣,東至泰恩河入北海的海口,全長120公里。城墻高約4.5米,底部寬約2.5—3米,頂部寬約2.1米,用了大約75萬立方米的石塊和草泥砌成,工程進展比較順利。哈德良長城建在離泰恩河谷以北幾公里的地方,得架橋過河,還得通過荒涼不毛之地。為完成這項浩大的工程,古羅馬帝國召來了技術(shù)嫻熟的工程師、建筑師和石匠。由駐地3個羅馬軍團幾萬兵力,歷時約6年(公元122-127年)分段筑成了哈德良長城,對于當時的超級大國羅馬帝國來說,這也是一項驚人的龐大工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