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法治建設,部分人總是覺得太過“高端”,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太過遙遠,其實不然,法治建設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積極參與。
在整個法治建設中總有那么一批“小人物”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捍衛(wèi)自己權利,推動了社會法治進程的一大進步。例如:1987年包鄭照成為我國首例行政訴訟原告,推動了《行政訴訟法》在1989年頒布;2005年北大法學院的鞏獻田教授,一封公開信,駁斥《物權法》,隨后,《物權法》的立法進程被暫時擱置,直至2007年才獲通過;2009年唐福珍抗議強拆事件,促使2010年《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取消了行政強拆等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建設人人有責。無論我們的地位、學識、身份、資歷如何,每一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行動,在社會主義社會法治建設中發(fā)揮作用。要咬定“法治”不放松,堅定不移依法辦事,積極營造一個健全的法制環(huán)境,形成習慣;要把法律作為指導和規(guī)范自身活動的基本行為準則,依靠法律手段解決紛爭,運用法律武器維護權益;要自覺參與到法治建設的具體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識,培育法治信仰。普通民眾參與國家法治建設是公民憲法權利的體現(xiàn),更是一個社會走向法治的必然途徑,任何公民既享有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同時也必須履行參與國家法治建設的義務。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