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者踐行者(2)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者踐行者(2)

——第十二屆上海長江韜奮獎獲獎者簡介

張曉然

張曉然現任新民晚報文化部主任。他1996年從部隊專業(yè)作家轉業(yè),歷經晚報多個崗位,實現了人生的精彩轉身。

新民晚報的辦報宗旨是“飛入尋常百姓家”。作為新民晚報的一名記者,心系民生,心憂民眾,是張曉然新聞報道的一大特色。2001年新民晚報推出“夏令熱線”,他策劃抓民生熱點集中報道,連續(xù)三天推出了“小區(qū)裝潢垃圾”連續(xù)報道。這組報道直接促使了本市小區(qū)裝潢垃圾分類收集箱的誕生。

2004年,張曉然調任文化新聞部主任。在他的帶領下,新民晚報文化部這10年來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批評假惡丑,弘揚真善美,充滿正能量的報道層出不窮:2006年,張曉然帶領條線記者王劍虹深入采訪,寫出通訊《上海“白玉蘭獎”冰清玉潔》;2010年上海世博會,身患絕癥的牙買加樂手馬爾什抱病堅持演出,記者寫出了《身患絕癥的牙買加樂手世博舞臺上盡享音樂人》;2011年寒假,上海市少兒圖書館向中小學生出借新書,無需任何憑證,結果有8成圖書如期歸還,記者寫下了《小讀者橫穿大半個上海來還書》……獲得第十三屆全國長江韜奮獎的記者俞亮鑫就是他部門的資深記者。

何洛先

何洛先曾任解放日報經濟部主任助理、副主任、主任,現為解放報業(yè)文化傳播公司總經理。參與創(chuàng)辦《每日經濟新聞》,并任首任主編。曾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二等獎,上海新聞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

何洛先重大報道沖在前,在擔任解放日報經濟部主任期間,率領部門記者編輯堅持“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積極參與并出色完成報社的重大策劃、重大選題、重大報道,在城市建設、政府改革、企業(yè)創(chuàng)新、街鎮(zhèn)發(fā)展、民生關注和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寫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組織開展的“迎戰(zhàn)??_風”、“神九發(fā)射”、“產學研融合”、“城市與社會管理”、“老品牌創(chuàng)新”等多方面報道,引起社會關注。由經濟部負責的《經濟走筆》關注國內外重大經濟事件和熱點,從百姓角度透過現象看本質,該專欄也因此榮獲上海新聞獎名專欄獎。經濟部集體榮獲中華全國總工會工人先鋒號和上海市勞模集體稱號。

2010年,何洛先擔任解放日報上海世博會報道總策劃,個人獲全國世博先進人物稱號。

馬美菱

馬美菱把新聞工作看作自己熱愛的職業(yè),滿懷熱情地對待每一次采訪報道——踏上記者崗位30年以來,她始終保持著這樣一種狀態(tài)。她說:“記者可以通過采訪及時發(fā)現問題,真正用手中的筆發(fā)出呼吁,為推動社會進步出力,這是作為記者的光榮。”

從文匯報社會政法部記者到擔任教衛(wèi)部主任,馬美菱始終在采訪一線,直接參與或組織、協調了許多重要宣傳報道任務,逐漸成長為成熟的業(yè)務骨干。她采訪或策劃編輯的作品,曾多次獲得中國新聞獎和上海新聞獎等。

教育衛(wèi)生,是文匯報長期以來積淀的一個特色報道領域。馬美菱以專業(yè)的眼光來判斷新聞,鼓勵記者把著眼點放在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上,用報道體現對民生的關注。并堅持記者應當深入調查,全面了解真正的社會現實,不能把身邊的某一些個案放大成社會現象,使報紙對于醫(yī)患矛盾、教育均衡、就業(yè)難、留學熱等社會問題的關注,更為生動而理性。其中,關于“傾聽青椒”的大討論,以及大學畢業(yè)當藍領、PISA2012引發(fā)的思考、聚焦王正敏院士造假案、聚焦高考改革等等報道,都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

馮喬

馮喬是上海廣播電視臺紀實頻道高級編輯,首席編導,1977年考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1983年,進上海電視臺。三十多年來,馮喬一直在第一線從事采訪工作,編攝了專題片和紀錄片400多部,國內外獲獎40多項。紀錄片《沈漱舟的家》獲第3屆亞洲電視節(jié)未來獎。紀錄片《城墻》蟬聯第4屆亞洲電視節(jié)未來獎。紀錄片《琵琶情》獲夏威夷電影節(jié)紀錄片特別獎、加拿大班夫國際電視節(jié)落基獎。

馮喬曾用一年時間,拍攝了紀錄片《我的潭子灣小學》,以上海舊區(qū)改造為背景,記錄了潭子灣小學千余名師生大遷徙的動人故事,獲中國彩虹獎、上海新聞獎、上海廣播電視獎、上海銀鴿獎4項一等獎。馮喬善于提前發(fā)現典型,在《紀錄片編輯室》欄目里,率先推出《徐虎網絡目睹記》、《段將軍二三事》、《劉京海與成功教育》三部片子,勞動模范徐虎、老紅軍段德彰、校長劉京海相繼成為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和重大典型。作品曾獲中國好新聞獎、中國新聞獎、中國金橋獎、中國廣播電視獎等獎項。

陸蘭婷

陸蘭婷是上海廣播電視臺廣播新聞中心首席記者,以上海電臺《聽眾熱線》和東方電臺《東方傳呼》為陣地,從事輿論監(jiān)督報道22年。

22年來,秉持“百姓利益無小事,千方百計解民憂”的信念,陸蘭婷的報道為老百姓解決了大量急難愁問題。她在采訪中有膽有識、敢于碰硬。曾經冒著生命危險與販賣槍支彈藥的犯罪分子接頭;暗訪地下食品加工窩點、假煙窩點;暗訪醫(yī)院停尸間;單獨與賣火車票的票販子周旋,還多次一個人進入賭場采訪。哪怕犯罪分子揚言要斷她和家人的腿和手,也絲毫不能動搖她揭露社會丑惡的勇氣。她始終堅持職業(yè)道德,維護新聞真實,她的報道“有理有節(jié)、與人為善”,把立足點放在有利于工作的改進、問題的解決、社會的穩(wěn)定上。她采寫了幾千篇監(jiān)督報道,沒有一篇因事實有誤而引起投訴糾紛。她多次獲得中國新聞獎和上海新聞獎,其中《騙子的自白》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暗訪黑車司機》、《國家真有7800萬元的專項補貼嗎?》獲中國新聞三等獎。

丁芳

從普通記者,到采訪部副主任,到交通頻率總監(jiān),丁芳一直堅持奔波在新聞采訪第一線,是位腿勤、手勤、腦勤的業(yè)務能手,參加過APEC會議、亞信峰會、世博會等多項重大新聞報道,近十年上海重大工程的現場都留有她的足跡。汶川大地震時,她是上海媒體中第一個發(fā)回報道的記者。她還獨自深入艾滋村,走進非典時期的病房、禽流感時期的雞舍鴨棚,直播三峽大壩合龍。

丁芳注重在日常工作中培養(yǎng)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時常能寫出“人人眼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文章。在自身的勤奮努力和領導同事的幫助下,她六次榮獲中國新聞界最高獎——中國新聞獎,其中兩次獲得一等獎,有“獲獎專業(yè)戶”的美稱。她熱心公益事業(yè),幫助邊遠山區(qū)的貧困學生,是一位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媒體人。丁芳先后榮獲全國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上海市新長征突擊手、上海市巾幗建功標兵、援建都江堰突出貢獻個人等榮譽稱號。她把這一切歸功于平淡中的日積月累,“做新聞其實不是單純的百米沖刺,而是路途中每一步的堅定有力。”

責任編輯:王梓辰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安備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