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會指出,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簡單地說,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既要為了人民,也要依靠人民。人民群眾在依法治國的歷史進程如何發(fā)揮主體作用,不僅會對法治建設的推進產生重要影響,也會對自身權益的保障與實現產生重要影響。如果說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領導干部是關鍵的少數,那么可以說廣大民眾就是關鍵的大多數。
人們常說,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法行政、依法治官。這誠然沒有錯,如果公權力不能得到法律的有效約束,其他治理走向法治就不免淪為空談;但這不意味著在法治建設中,不同主體之間必然存在必須“優(yōu)先”或可以“暫緩”的區(qū)別。法治政府建成的另一面,必定是崇尚、遵守、捍衛(wèi)法律的人民群眾;反之,人民群眾崇尚、遵守、捍衛(wèi)法律蔚成風氣的另一面,也必定是法治政府的建成??偠灾ㄖ螄?、法治政府,必然深深植根于崇尚、遵守、捍衛(wèi)法律的民眾之中。因此,黨和政府要善于并習慣于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各項工作,廣大民眾也應自覺提升法治覺悟,養(yǎng)成并習慣于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置日常事務。
在法治建設的同一時空中,不同主體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水平和能力,存在事實上的差異和發(fā)展的不平衡,但這并不必然成為妨礙法治建設推進的因素。假如政府的法治建設水平提高得快,那么就可以有力引導民眾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但民眾決不能指望每一個公權力機關、每一個公職人員都做到了信仰法治才開啟自身的法治建設。如果懂法、守法、用法、護法的民眾越來越多,那么就必將加速推進其他主體的法治建設。各主體法治水平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中交替上升,則社會法治水平獲得整體性進步的前景便值得期待。
但社會整體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向法治轉型,顯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在一個缺乏法治傳統(tǒng)的社會中,人們一事當前首先想到的可能不是找法、通過法律來解決爭端,而是想法設法去找人、找關系、找“背景”,或者直接訴諸暴力。有時,即使糾紛已進入司法程序,人們通常還要在司法之外尋求力量援助,以“確保”在訴訟中獲得有利于自己的判決。一個人沒有法治信仰,有時也不是出于對法律一無所知,而是對法律抱著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于己有利時就把法律高高舉過頭頂,于己不利時就視法律為蔑如。
民眾處置日常事務形成非法治思維和非法治方式的偏好,應該與歷史傳統(tǒng)、現實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從法治的要求來看,今天的人們在傳統(tǒng)事務領域和非傳統(tǒng)事務領域都存在較大的不適應。
近年來,有關“小三”在光天化日之下、眾目睽睽之中被扒光毆打的事情時有所聞。“小三”讓人反感甚至痛恨,這不難理解,但是不是一為“小三”,就不成其為人,就可以隨意加以侮辱呢?其實,類似情景,稍有點年紀的人都不陌生,在無法無天的年代,這樣的女性常常被人強制在脖子上掛一雙“破鞋”游街示眾。全國普法工作開展已有29年,而從此類現象中卻看不到女性權利的進步,相反,倒是踐踏得更厲害了。這是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嗎?但此類現象此起彼伏,也可能與執(zhí)法機關未能嚴格依法處置有關。
在非傳統(tǒng)事務領域,民眾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同樣欠缺。樓盤降價,部分業(yè)主就以怒砸售樓處的方式“維權”,這種現象存在已不是一年兩年了,近年來更似有愈演愈烈之勢。但這“維”的是什么“權”呢?打砸的方式是不是涉嫌違法呢?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的價格有漲有跌難道不是正?,F象嗎?購房契約難道沒有任何法律效力嗎?如果房價下跌就要砸售樓處,那么股價暴跌是不是要砸證交所和上市公司呢?總不能賺了就歸自己,賠了就要從別人身上找補吧?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脫離了法治軌道,市場秩序就會發(fā)生紊亂,社會秩序就會陷入混亂。
在傳統(tǒng)領域和非傳統(tǒng)領域里,民眾不能自覺依法辦事的表現還有不少。比較而言,批評別人沒有法治思維、不以法治方式行事是容易的,而反觀、反思自身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不是法治取向則要困難得多。如果提倡法治建設“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似乎是有點俗濫了,但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這是千真萬確的。(滕朝陽)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