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還清30年間欠下的50多萬元債務(wù),浙江永康農(nóng)民沈森彪,這個靠養(yǎng)豬起家的65歲老漢早已花白了頭發(fā)。不管債主更名、遷居還是去世,他堅持“人散賬不滅”,苦尋債主。到9月22日,106名債主都已找到。除了一筆尚待調(diào)解,其他債務(wù)已全部償清。
沈森彪小名鐵打,是永康市芝英鎮(zhèn)后沈村人。
早年,鐵打是個煤礦工人,后因傷長休。1980年起,他和妻子靠養(yǎng)豬成了“萬元戶”。但1985年到1996年是鐵打“走霉運”的12年,干啥都不順。尤其最初三四年,做生意虧本、投資被騙、妻子舍家出走。
鐵打重操舊業(yè),借錢養(yǎng)了兩頭母豬,還生了十幾頭小豬。此時卻又遭一劫,一場急病撂翻了這個漢子。老母親每天以淚洗面:“鐵打命真苦,老天都要絕人了。”
病好了,還得生活,可肩上的債務(wù)越來越重。那些年,鐵打共向106人借了53.63萬余元錢,逐筆記錄在賬冊上。
隨后幾年,鐵打安心養(yǎng)豬。中間有賠有賺,但生活漸有起色。到1996年,市場轉(zhuǎn)好,他養(yǎng)豬的規(guī)模也擴大到100多頭。他還把江西等地的種豬販運過來,賺取差價。1997年年底一算,賺了18萬元,他拿出15萬元還債。
在鐵打家里,老漢戴上老花鏡,雙手婆娑著泛黃的賬本。賬本18頁,記錄著1985年以來,借錢借東西給他的106個債主,有對勾的代表債已還清。
記者湊近了看,只見首頁寫著“欠款人記錄”,第一張紙是目錄,標著借錢時間、欠款人名字、金額以及詳細說明的頁碼。
賬本里最大的1筆2萬多元、最少的10元,鐵打能說出自己和每一個債主的故事。他最感激兩個人,一是借他200元買母豬的沈文杰,二是生病時敢借他500元的沈朝方。他們都是在鐵打身陷絕境的時候伸出援手。
借的是錢,還的可能是雞蛋。鐵打的妹妹說:“那時候大哥家里實在太窮,只要有點值錢的東西都抵給別人還債。”
于是,幾個雞蛋、一條魚、一個茶杯,甚至老屋,只要債主愿意,都拿去抵債。
1997年生活好轉(zhuǎn)后,鐵打根據(jù)賬本,排了輕重緩急,家里困難的先還。因為沒有字據(jù),時間也長,有的債主都記不起來了。到債主家,他往往先道歉后還錢,“這么多年前借的錢現(xiàn)在才還,必須要道歉。如果債主要多還,只要能承受得起,我都愿意;但大部分債主沒有說,他們都是我家的恩人。”
9月22日,在永康芝英法庭“老娘舅”黃老青及媒體、網(wǎng)友的幫助下,鐵打找到了賬本里最后的債主——當(dāng)年在自家孵坊干活的兩位工人。當(dāng)年鐵打的孵坊發(fā)生火災(zāi),兩人不忍心要工資悄悄走了,連地址和全名都沒留下,鐵打多年來一直打聽。看到兩人過得艱辛,鐵打特意付了10倍工資,并拿出500元紅包表示歉意。
“那些債一直是我心里的大石頭,睡覺都不安穩(wěn)。如果我不還,我怕別人罵我,后輩也會抬不起頭。”鐵打說。
生活逐漸寬裕,鐵打不忘報恩。今年春節(jié),鐵打給村里68個老人每人包了100元紅包,又給6個高齡老人每人送去500元生活費。
鐵打眼里最喜歡的動物,是幫他還清債務(wù)的豬。年紀大了,孩子都不讓他再養(yǎng)豬。有一次小孫女嫌豬圈臭,站在院子外不肯進來。鐵打這才搖搖頭,說“不養(yǎng)了”。半個月前,女兒的朋友送來一頭寵物豬,他喜歡得不得了,時常跑去看。
今年65歲的鐵打,每個月有3100元的退休金,和老伴一起生活得簡單溫馨,“我不想老婆跟著我還債吃苦,等債還清了,2004年我才找現(xiàn)在這個老伴。”
老兩口的房間里,最值錢的電器就是一臺用了8年的空調(diào),今年一天也沒舍得開。平時,他們都是吃自己種的菜,“吃不完的番薯、蔬菜,都送給鄰居們。”鐵打的老伴指著放在門口的一桶番薯,“誰想要都可以來拿。”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