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我國反腐敗以打破“常例”的態(tài)勢向前推進。新的反腐形勢下,各種思想觀點也在競相迸發(fā)。如何看待這些思想觀點?如何認識反腐敗與法治的關系?理論研究在深入推進反腐倡廉工作中有何作為?9月24日,由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與“法治湖南建設與區(qū)域社會治理”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聯(lián)合舉辦的湘潭大學反腐敗司法研究基地成立儀式暨首屆“反腐與法治”韶峰論壇在湘潭大學舉行,來自全國高校、紀檢監(jiān)察與司法實務界的50余位學者在深入研討后認為,在當前多元化反腐思潮中,需要辨明是非、凝聚共識,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對腐敗,逐步形成反腐倡廉的新常態(tài)和新思維。
反腐敗領域各種思潮辨析
當前,圍繞反腐敗的目標、任務、方式、效果等,學界和實務界出現(xiàn)了不同觀點,引人關注,亟須澄清。其中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反腐節(jié)點論”、“大老虎反撲論”、“腐敗赦免論”、“經濟沖擊論”。
所謂“反腐節(jié)點論”,是指經過一年多的反腐風暴,有媒體認為反腐的時間、重心和階段的“節(jié)點”已經到來,反腐將從以治標為主轉向以治本為主。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博士后、湖南省湘西州委黨校副校長鄧聯(lián)繁認為,“反腐節(jié)點論”的提出缺乏實踐依據(jù),嚴重背離了當前反腐倡廉工作的要求。反腐治標與反腐治本是反腐敗的兩個基本要素,前者是對已然的腐敗分子的揭露和懲治,目的在于防止這些人再次實施權力危害;后者則是以潛在的腐敗者和公職人員作為對象,目的在于防止腐敗犯意產生和腐敗意識轉化為腐敗行為,減少和遏制腐敗是兩者的共同使命。從總體上看,反腐敗是以懲治為基本特征的執(zhí)紀執(zhí)法活動,其內在邏輯是以打促防,以防固打。最高檢檢察理論研究所副所長向澤選表示,反腐要標本兼治,但反腐治標是反腐治本的前提和基礎,治本必須依托治標來進行,離開了查辦腐敗案件,預防腐敗的制度建設就會缺乏針對性和現(xiàn)實性。如果將治標的力度降下來,被遏制的腐敗現(xiàn)象就會反彈,來之不易的反腐態(tài)勢就會逆轉,建設政治清明的良好機遇就可能喪失,反腐治本也就失去了基礎和條件。
所謂“大老虎反撲論”,是指腐敗分子“聯(lián)手反撲”,認為“大老虎聯(lián)手反撲”是目前反腐敗的最大風險。“這種‘大老虎反撲論’是對反腐敗前景的不當擔憂。”湖南省檢察院魏建文認為,當下中國的反腐敗雖非盡善盡美,但其所取得的進展已經傳遞出黨中央“徹底反腐”的決心,即深入持久、義無反顧地反腐,以辦好每一個案件的實際行動徹底清除腐敗存量。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于文豪表示,更徹底的反腐是消除反腐“風險”的必然選擇,不徹底的反腐才是反腐敗的真正風險。
所謂“腐敗赦免論”,是指以現(xiàn)在的時間點為界,凡是在此之前的腐敗問題,只要認錯、退賠,就不再追究紀律和法律責任。對此,湖南省社科院省情研究中心主任周少華和全國宣傳干部學院曾強認為,“腐敗赦免論”是一種實用主義的做法,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反腐敗可能起到消解阻力的作用,但是,它與堅定反腐的大局格格不入,一是同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相違背,二是同黨中央在反腐敗問題上的一貫立場相違背,三是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相違背,四是同公平正義的反腐原則相違背。因此,在貪腐懲治整體偏軟的情況下,有條件赦免貪官無異于飲鴆止渴,危害更大。
所謂“經濟沖擊論”,是指有人認為當下開展的作風建設和反腐敗嚴重影響地方經濟,阻礙了改革發(fā)展。對此,湘潭大學法學院教授李蓉表示,“恰恰是腐敗,從長遠意義上看會對一國經濟產生巨大的破壞力,帶來諸多負效應。包括扭曲資源配置,降低市場效率;扭曲產業(yè)投資政策,影響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浪費社會資源,造成巨大直接損失。”根據(jù)學者胡鞍鋼的測算,由于政府機構或公共機構任意濫用公共權力謀取私利所導致的經濟損失極為巨大,僅1999年至2001年10類系統(tǒng)性腐敗導致的經濟損失每年占GDP比重達到14%之多。李蓉認為,持“經濟沖擊論”的人主要是對反腐敗與改革、經濟發(fā)展相互協(xié)調、同步推進的關系缺乏正確認識。事實上,反腐敗不僅不會影響經濟發(fā)展,反而能促進現(xiàn)代市場體系形成,并營造競爭公平有序的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