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城市建筑長啥樣,固然不必全由建筑師說了算,但當下城市建筑的發(fā)言權,卻更多成了全由“市長說了算”。而所謂市長說了算,本質上其實是行政權力壟斷了公共事務的決策權。既然行政權力的考核目標與訴求基本趨同,最終必然在城市建筑的形式和風貌上有所體現(xiàn),無論是對GDP的追逐,還是城市開發(fā)的立場,行政主導下的城鎮(zhèn)化與建筑生長,必然缺乏因地制宜的整體規(guī)劃,缺乏原創(chuàng)性以及對地方建筑文化的關照,最終形成“千城一面”的格局,甚至陷入模仿山寨式的陷阱,也就絕不意外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城市建筑該長成什么樣,建筑師不妨大膽構想,市長可以暢所欲言,開發(fā)商也大可精打細算,城市建筑事關的各個方面,都應當充分參與其中。但是,城市建筑的最終決策,卻更應體現(xiàn)各方視角的綜合評判,而不能完全被行政權力所主宰。唯有城市建筑的決策有了更廣泛的參與,并建立起脫離行政體系之外的評價與決策機制,不必去附和權力的好惡,有關城市建筑的各方意見才有可能平等而充分的討論,并更多地回歸其所應關照的本意。城市建筑也才有望保有自身風格、特色與人文關懷,少留遺憾與敗筆。
而現(xiàn)實中,領導干部干預的其實何止建筑設計,被權力搶了專業(yè)飯碗的恐怕也遠不止建筑師?從這個意義上說,相比對干預建筑設計的領導干部追責,倒不如為權力劃清界限來得更徹底。
“山寨”的不僅是建筑還有文化
前有國內各地區(qū)復制象征性的中國地標建筑,后有國外建筑被國人山寨抄襲現(xiàn)象,這種趨勢貌似已然成為一種潮流。從物質上看,國外山寨建筑可以復制,然其文化和傳統(tǒng)是拿不來的。山寨過后,我們更應該想想背后更多的問題。
中國有著悠久的建筑歷史和文化,我們卻花費巨資山寨了一座又一座的外國著名建筑,難道僅僅是因為這些建筑風格獨特,世界聞名?在筆者看來,不管是政府、開發(fā)商還是部分國人,之所以對國外建筑情有獨鐘,對山寨“洋建筑”樂此不疲,其背后有著復雜的原因,既有“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渴盼,也有創(chuàng)意匱乏之下的無奈。
一個成功的建筑設計,是一種文化創(chuàng)意,是一種知識發(fā)明,可以說,成功的建筑是智慧與汗水、與情感、與文化等諸多因素互相融合的結晶。我們應該尊重建筑設計者,我們應該尊重建筑的特色意義,這不僅是對作者權利的尊重,更是對知識、對文明的尊重,山寨橫行就是對作者權利的粗暴侵犯,是對知識對文明神圣的公然褻瀆,這是社會不文明、不和諧的表現(xiàn)。
成功的建筑應該是最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比如,天安門,只有在北京,才能有他獨特意義。說白了,搞山寨建筑,就是自己出錢,給別人做廣告。而且,還失去自己地方建筑文化的靈魂。要想建設自己的旅游景點,要想形成自己的漂亮名片,最好的辦法就是研究自己的文化地域特點,打造自己的建筑文化,這才是長遠發(fā)展之計,才能真正承擔歷史發(fā)展責任。曾經有一個地方,搞了一個地宮,里面設計了十八層地獄,但是因為沒有地方文化作為底蘊,最終門前冷路鞍馬稀了。
山寨建筑“橫行”是建筑文化的悲哀,這樣的建筑阻礙地方特色建筑文化的形成;也是地方建設者的悲哀,這樣的建筑勞民傷財,難有回報;更是地方長遠發(fā)展的悲哀,這樣的建筑就是明天的垃圾,成為明天建設的絆腳石。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