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與思考】
對于劉丁寧的選擇,許多網(wǎng)友深感不解。有人說香港大學更加國際化,而北大已不是蔡元培時代的北大。也有人不屑地說再怎么得狀元,都只是“高考機器”。還有人說,各地高考狀元年年有,但我們還是要面對“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
上述質疑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應試教育、高考制度、大學機制,這諸多的問題怎是劉丁寧一個小姑娘能夠“破解”的?對于劉丁寧而言,只是有一個樸素的愿望,那就是上北大,她認為北大能助自己實現(xiàn)傳承中華文化的理想。為了這個理想,她愿意堅持付出、承受壓力。相對于許多旁觀者認為“只要上名校就行”,劉丁寧的堅持顯然更加純粹。而這恰恰是當下許多人所缺乏的。
這些年來,一些大學都在拼命搶奪各省高考狀元,已經(jīng)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遼寧文科狀元離開港大復讀,無需過度解讀。
由于個人能力與各種條件所限,一些人接受現(xiàn)實沒有錯,但不能以此嘲笑那些有夢想敢追逐的人。在這一過程中,遵循現(xiàn)實道路的人,也可能因為現(xiàn)實的變化而受益,又何必對勇闖者說三道四?
當然,劉丁寧真的上了北大,也可能發(fā)現(xiàn)“想象中的北大與現(xiàn)實的北大”之間的差異,她可能也會有心理變化。
對于高考本身來說,和所有的比試一樣,只要有人比賽,就會有榜首和榜尾,就會有第一和最末。冠軍的分數(shù)和第二名,未必相差的很遠,一個省里的很多時候差零點幾分,不宜對狀元過分炒作,教育部門對這也是三令五申。
復讀是一種勇氣,但即便是狀元復讀,未必就能得到以前的好成績,必須做好這個準備。劉丁寧還是一個孩子,既然走出了這一步,我們就在這里默默的為她祝福吧。
歡迎繼續(xù)關注經(jīng)典案例。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wǎng)站71.cn,違者必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