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訪歐期間發(fā)表的系列講話提出,“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觀察和認識中國,歷史和現實都要看,物質和精神也都要看”。
認識現實的中國,最主要的就是認識中國的進步,認識當今我們正在進行的改革,認識我們開創(chuàng)的“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認識不懈追求的中國夢。這一觀點的精神實質,既是針對“歷史歸零”的歷史觀,強調中國取得的進步、所進行的改革、所開創(chuàng)的“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以及所要實現的中國夢等,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都是由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決定的;也反對用“西方標準”剪裁現實的中國,強調要從歷史中國看現實中國的歷史進步;還意味著反思歷史中國是為了建設一個更好的現實中國。
從社會結構和歷史規(guī)律深入認識中國的進步
當今中國取得了巨大進步。如何從哲學角度尋求一種總結中國進步的分析框架?那就要透過人們的歷史行為和歷史事件,把握其深層的根本。根據歷史唯物主義,這一根本就是社會結構和歷史規(guī)律。
首先,從社會結構認識新中國的歷史進步。歷史唯物主義為我們考察社會歷史進步提供了方法論,就是要善于從社會結構狀況出發(fā)來分析社會歷史進步狀況。按照馬克思的社會結構理論,社會結構是由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因素構成的,社會結構狀況影響著社會歷史發(fā)展狀況,其中經濟因素起最終決定作用。當然,這反映的是近代歐洲的社會結構狀況。
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結構與近代西歐的社會結構不同,屬于社會層級結構。這種社會層級結構是在中國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形成的。社會層級結構,是指影響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有經濟、政治和社會三種力量,其中政治力量起主導作用,它支配經濟力量和社會力量,而作為政治力量體現的權力是分層級的。這種社會層級結構必然形成政府的一元主導體制。這種結構和體制對中國歷史及中國人影響巨大,是我們必須深深思索的一個基本事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基本國情。其實,社會層級結構及其政府一元主導體制也是一種基本國情。
1978年以后,中國的社會結構開始發(fā)生變化:首先是市場經濟的出現。市場經濟的出現意味著經濟領域相對獨立,在這一領域,市場機制越來越發(fā)揮主體作用;市場經濟的出現逐漸培育中國人的平等意識、民主意識、自主意識、責任意識,由此必然培育出社會組織;市場經濟、社會組織的出現對傳統(tǒng)管制型政府提出要求,由管制型政府轉變成服務型政府。這就逐漸形成一種新型社會結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市場經濟、服務型政府和社會組織三者相對獨立又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三維”社會結構。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發(fā)生的最深層、最根本的歷史進步。
其次,從歷史規(guī)律認識中國的進步。歷史規(guī)律是通過“社會歷史發(fā)展形態(tài)”和“社會歷史發(fā)展階段”體現出來的,應從社會歷史形態(tài)和社會歷史發(fā)展階段的統(tǒng)一來分析中國的進步。
從社會歷史形態(tài)看,當今中國依然是社會主義;從社會歷史發(fā)展階段看,這種社會主義今天處在初級階段。由此,我們黨提出“我國今天依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影響中國發(fā)展命運的根本性命題,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看作中國的基本國情。這一命題是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切內容與意義的總依據:既然我們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意味著我國生產力不發(fā)達,還是一個“不夠格”的社會主義,因此,其首要任務就是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要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必須利用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在今天依然是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的有效手段之一;發(fā)展市場經濟曾引發(fā)了“姓社姓資”的爭論,由是我們黨提出“三個有利于”判斷標準?;谏鐣髁x初級階段而提出的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市場經濟體制、“三個有利于”,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谏鐣髁x初級階段所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另一個進步。
顯然,理解上述兩種進步,需要從我國歷史形成的社會層級結構和歷史的中國入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