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中央一再發(fā)出“抓落實”動員令。國務院日前也部署對穩(wěn)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開展全面督查,要求打通抓落實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力破“中梗阻”,確保政令暢通、令行禁止。
政策落實難是一個老問題了。一個好政策從“出海”到“落地”往往要過關斬將,尤其在“最后一公里”上路障更多。新一屆政府上臺以來,全面鋪開各項政策措施,并三令五申要求領導干部必須錘煉一個好的作風,真抓實干、主動作為,不能“把文件帶回去就完了”。而社會對干部的干事作風也頗為關注,就怕歪嘴和尚把好經念歪了。我們當前推進的事業(yè)是要涉險灘、啃硬骨頭,沒有那么一種精氣神當然不行。松松垮垮、大而化之,再美的藍圖、再多的承諾都可能淪為空文、“空炮”。毫不夸張地說,一個守土盡責、奮發(fā)有為的精神狀態(tài),是政策落實的首要保證。
“最后一公里”上有作風問題,更有體制、機制障礙。在發(fā)展經濟、管理城市、改善民生的過程中,最后一公里往往是政出多門、責權不清的一公里,是政策相悖、依法不作為的一公里,是缺乏統(tǒng)籌、各行其是的一公里,是矛盾累積、問題成堆的一公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如果將政策落實比作“過河”,那么體制機制可稱之為“橋”。當制度設計合理、運轉順暢時,政策落實就會更快更好,而體制機制障礙頑疾不除,就可能讓好政策大打折扣甚至“束之高閣”。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越是基層,上級管理部門越多,線頭越多也意味著越容易攪成亂麻。圖上是綠地,實地一看是樓宇或者商販攤點、垃圾堆場;這個部門說此事由甲批準,那個部門說必須由乙或丙點頭。一家三口蝸居八平方米陋室,一查政策,誰都不該管這事……當此之時,如果一些干部秉持著“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的心態(tài),繞著問題走,必定會上演著一幕幕“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把戲。
因此,打通最后一公里,必須打掉橫亙在最后一公里上的體制機制“攔路虎”。廢除不合理規(guī)章,建立責權銜接機制,把各項配套制度之間的關系捋順,將政策發(fā)布、責任分工明確……說一千道一萬,歸根到底就是要堅持改革精神,以心系民生的情懷進一步完善制度,盡心做好這篇大文章,為政策“出海”、“落地”鋪好路、架好橋。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著力破解最后一公里上的機制問題,文件和政策的落實就會“難者亦易矣”,實惠才能一點一滴體現(xiàn)在群眾的生活中,落到群眾的心坎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