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中國人一方面有家國情懷,另一方面有天下意識。
我們中國人可以把三教并帶相交,體現(xiàn)了我們中國人只要是對我們生存發(fā)展有利,不管什么樣的文化要素,我們都可以吸收,都可以包容。
傳統(tǒng)社會靠什么使得社會穩(wěn)定,使得人們的生活永續(xù),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一個權威,家長的權威,皇帝的權威,再一個自然形成的風俗習慣,這就形成了一個傳統(tǒng)。
文化和文明是兩個概念,其內涵也不一樣,文明寓于文化之中。
中國文化起源比西方早
中國的文化起源比西方要早。中國文化的意識,可以追溯到《易經》?!兑捉洝防镎f,“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和文化的最早的來源,從中國的文字學來說來自于《易經》。那么這句話什么意思呢?剛柔交錯天文也,它是相對于人文來講的,相對人文來講的天文,我的理解不僅包括天而且包括地,它指的是整個大自然。觀星臺大家可能知道,春秋戰(zhàn)國甚至在堯舜那個時候已經有了,對天象、對地易的觀察,所以大家知道《易經》里面還有一句話,那就是“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遠取于物、近取于身”。文明這個詞在這出現(xiàn)了。那么這個地方的人文呢,我想應該包含人性、人倫、人道。
甲骨文是殷商時期的文字,而中國的文字據說可以追溯到夏,在殷商時期文字有了一個很大的發(fā)展。甲骨文里面可考的字大概已經是4000左右了,我們今天日常生活中一般來說用4000到5000個漢字,基本上就能把意思表達出來。西周的司母戊大方鼎,湖北出土的編鐘,一個鼎一個鐘,表達什么?西周的禮樂文明。西周禮樂文明現(xiàn)在非常值得講一下,為什么特別需要講一下呢?因為我們今天所說的封建社會,嚴格說來就是指的西周。所謂封建是什么意思啊?封土建國,也叫封土建邦,周武王把天下分成72塊,其中有52塊分給誰了?分給跟皇帝屬于本家的以及自己的親戚的那些人了,還有一些是分給那些有軍功的大臣們。一般來說,周得到的叫天下,而分封的諸侯一般來說稱之為國,再往下諸侯又要分封,分封士大夫,士大夫分封的就稱之為家,一般來說是50平方里作戶。這樣一個傳統(tǒng)一直影響到我們今天,中國人一方面有家國情懷,另一方面有天下意識。
跟這種政治上的分封制相配合的,還有一個禮樂文明。譬如鼎就是禮的一個象征,禮就是規(guī)范諸侯們、士大夫們的行為規(guī)則。過去有一句話叫“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這也是從當時流傳下來的。王勃的《滕王閣序》里邊有一句詞叫:“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嚴格說來描寫的就是西周貴族們的生活。后來中國這個貴族的傳統(tǒng)經過春秋戰(zhàn)國基本上斷掉了。有的人說中國人現(xiàn)在富了,我們要跟中國傳統(tǒng)的貴族精神要銜接上。我說已經斷了2500年了還能銜接得上嗎?一些人因為有錢了,所以就想表現(xiàn)得像個貴族了,我認為我們今天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公民的心態(tài),這樣一種人格。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三大特點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我把它概括為三點,第一點“生生”?!兑捉洝?ldquo;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謂易。” “易”字有不同的解釋,上面一個“日”下面一個“月”,有人認為是日月的變化,有人認為是仿照的蜥蜴,因為蜥蜴它這個形象經常變化,顏色也經常變化。而《易經》體現(xiàn)的是一種什么,體現(xiàn)的是一種變化精神。當然大家知道這個“易”有三種意思。第一“變”,第二“不變”,第三“簡易”。而不管是“變易”“不易”還是“簡易”,根本上體現(xiàn)的是什么?。可幌?。所以生生之為“易”,這才抓住了《易經》的根本,而按照儒家如孟子的看法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我們一個很重大的責任就是把香火交傳下去,這里面就體現(xiàn)了中國人一種特殊的終極關懷。
第二個“實用”。這個地方不是簡單的實用適用,而是指的是人倫日用,我們的日常生活。用李澤厚先生話說叫實用性,用金關道先生的說法叫嘗試必行,我們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經驗,形成了嘗試,我們相信這一點。所以中國人一般情況下不會走火入魔,因為我們特別重視自己的感覺,特別重視自己的經驗。但是如果有的事情,超出了我們的感覺,超出了我們的經驗,中國人往往也會陷入某種迷亂的狀態(tài),失望的狀態(tài),這個在歷史上曾經發(fā)生過。因為理性化的程度不高,所以我們也容易被一些人所欺騙。我們講究實事求是,合乎情理,對神也同時采取“實用”的態(tài)度,信則有,不信則無。我們中國人歷來有憂患意識,但同時也有樂觀心態(tài)。
第三個特點“和合”。人道效仿天道,天道落實于人道,所以中國人講天人合一。“順乎天,應乎人”,這句話來自于《易經》,里面的有一卦就是講革命的。所以我們對中國的革命傳統(tǒng)也可以追述到《易經》。這個“革命”講的什么呢,湯武的革命。商湯和周武王,一個革了夏桀王的命,一個革了這個商紂王的命。“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呼人。那么,從中總結的這個經驗非常寶貴。對天、對自然界,我們要順應,按照自然規(guī)律辦事;而對人,我們要響應人的基本需要,滿足人的生命發(fā)展需要。和而不同,整體的有機性及整體、各要素之間的差異不同,這就叫做“和合”。“和合”不是說我們都合到一起,都變成了一個混沌狀態(tài),或者變成鐵板一塊呢,這不符合中國文化,不符合中國思想。這里面有不同的要素,有天有地、有陰有陽、有火有水等等,而這些不同的要素之間差異不同。所以呢,自然界也好,人類社會也好,才能夠生生不息,才能夠不斷地變化。
古人講“和合”的思想非常高明,對于我們今天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也能夠給予很大啟發(fā)。我今天把老子、孔子還有釋迦牟尼放在這個地方,為什么呢,因為中國人認為這三教也可以合起來,所以我們中國人可以三教并帶,這在西方人看來是不可理解的。因為西方人是講信徒篤真,你信這個神,就不能再信其他神了。而我們中國人可以把三教并帶相交,體現(xiàn)了我們中國人只要是對我們生存發(fā)展有利,不管什么樣的文化要素,我們都可以吸收,都可以包容。所以我們中國人的包容性非常大。
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還有一種特別獨立自由的以道家為代表的精神,如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他們活動的范圍主要是今天河南那個地方,嵇康、阮籍等已經成為中國士大夫的標桿性人物。他們代表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追求獨立、追求自由的精神,這其實也是從生生中引發(fā)出來的這么一種理念。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