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世人美喻為“尼日爾河谷的寶石”的杰內古城,位于馬里中部尼日爾河內三角洲最南端,以獨特的撒哈拉——蘇丹建筑風格著稱于世。杰內古城建立于公元800年,毗鄰撒哈拉和多雨的蘇丹地區(qū),位于游牧地區(qū)和固定居住區(qū)的切換點上。它建造在尼日爾河流域一個防御性的小島上,從河邊到有貿易往來的游牧人城鎮(zhèn)廷巴克圖只有500公里。1998年作為文化遺產(chǎn)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描述:杰內自公元前250年開始有人居住,后來發(fā)展成一個市場中心和撒哈拉黃金貿易的重要中心。15世紀到16世紀間杰內成為伊斯蘭教義傳播的中心。城內的古建筑約有2 000座被完好地保存下來。這些建筑為防止季節(jié)性洪水,房屋建在了小丘之上 。
城內的古建筑約有2000座,建筑風格統(tǒng)一。
“尼日爾河谷的寶石”
杰內古城所在的小山丘位于沒有任何村莊的平原中部,處在尼日爾河泛濫時也未能淹沒的地方。杰內古城正式建立于公元800年,是馬里南部的一座歷史和文化古城,有資料顯示這個地區(qū)公元前250年開始就有人居住。杰內古城興起于奴隸貿易和黃金交易的繁榮時期,是古代非洲內陸商路上的重要中轉站,古代的商業(yè)中心,因此杰內古城被世人美喻為“尼日爾河谷的寶石”。公元9世紀或10世紀開始,杰內古城在黃金貿易以及蘇丹地區(qū)其他商品貿易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4~16世紀末被摩洛哥征服前,杰內古城成為了西非最為美麗的商業(yè)城。14世紀時,杰內古城達到了鼎盛期,黃金帝國馬里的名聲甚至傳到歐洲。杰內人有經(jīng)商傳統(tǒng),杰內城參與了黑非洲、馬格里布以及歐洲之間的貿易往來,它和廷巴克圖相互聯(lián)系,并擁有一支龐大的船隊。杰內商人從南撒哈拉地區(qū)用船運來黃金、象牙、奴隸等轉賣到各地,然后再將從北、中非洲運來的巖鹽、煙草、衣服、皮革制品等轉售到南撒哈拉地區(qū)。杰內的富裕商人們在城內擇地而居,保持著特有的生活習慣、服飾以及烹飪方式。
蘇丹建筑藝術的代表
杰內古城以光輝燦爛的伊斯蘭文化和盛極一時的摩爾式建筑聞名于伊斯蘭界和撒哈拉以南的熱帶非洲地區(qū),是一座富有珍貴歷史文化價值的城市。
為適應季節(jié)性洪水,杰內古城的房屋建在了小丘之上,城內的古建筑約有2000座,建筑風格統(tǒng)一,是蘇丹建筑藝術的代表,都被完好地保存下來。杰內城的中央廣場被劃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東部的建筑物較多,王侯宅第頗具特色,杰內古城民居的院墻也非常具有特色,它是用泥沙涂抹而成,民居院子中央有一個公共場院,整個看來仿佛是一塊塊切割整齊的大石塊。此外東部有河港,商業(yè)活動頻繁。西部僅僅為手工業(yè)區(qū)。市內最著名的建筑是建于公元14世紀的杰內清真寺,占地6375平方米,建筑面積3025平方米,為非洲典型的薩赫勒——蘇丹式建筑。1907年~1909年按15世紀蘇丹建筑風格重建了大清真寺。重建的大清真寺高11米、周長56米,造型奇特,作為城市主體景觀,豐富了城市的立體線條。大清真寺占據(jù)了集市廣場,寬窄不一的沙石街巷蜿蜒向兩大廣場延伸,由防護城墻圍擋的11個街區(qū)形成了自然的城市規(guī)則。大清真寺重建時沒有用一磚一石,而是用一種特殊的黏土和椰樹木樹枝為骨架建造而成的,建筑面積達3025平方米,100根粗大的四方體泥柱支撐著祈禱大廳的屋頂,屋頂上密密地排列著104個直徑10厘米的氣洞,高大寬闊的寺門更是壯觀。寺院的主墻是由3座塔樓構成的,塔樓在5根泥柱的連結下成為一體。式樣獨特、結構新穎的寺院是蘇丹建筑藝術和撒哈拉建筑風格的完美結合。該清真寺向外突出的房架巧妙地起到了裝飾效果。
重建的大清真寺高11米、周長56米,造型奇特。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